普陀山——多宝塔的故事

2024-05-07 09:31:54 来源:玉林常弘

  五台山旅游网5月7日消息 在普陀山,这个观音大士曾经显现圣迹的神圣之地,有一个古老的传统,那就是建立塔像来表达对佛的敬仰。这些塔像不仅是对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为了帮助众生积累善根,引导他们走向觉悟之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普陀山自五代梁贞明年间开山以来,已经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雨。这里一直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宗风代代相传,从未衰落。普陀山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元代多宝塔,俗称太子塔。

  在元朝末年,有一位名叫孚中怀信禅师,他的道德高尚,深受人们的敬仰。天历年间,他住持普陀山。并在元统年间,购买太湖石,寻觅能工巧匠,在普济寺的东南边,建造了一座五层高的多宝佛塔,取《法华经》“多宝如来塔”之义而定名。

  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曾经从怀信禅师问道,发心施资建塔,所以俗称为太子塔。

  三重塔身,由三座宝箧印塔重叠而成。一般宝箧印塔绝大多数都是一层的,将单层的宝箧印式塔重叠起来,到目前为止仅有洛阳龙门石窟与普陀山两处。龙门石窟为四层,普陀山为三层。塔上雕刻着佛菩萨和罗汉的圣像,精工细雕,慈容妙丽,栩栩如生。

  然而,经过五百八十多年的风吹雨打,太子塔将倒。1918年,印祖记曰:“岁月经久,兼以大海之中,咸雾飓风,烈日严霜,摧残诸物,最易败坏,故其塔顶已脱,圣像残缺,石缝裂开,势将崩倒。”

  面对这一情况,当地的僧人们感到忧心忡忡。他们深知这座塔对于信众的意义,不愿意看到它就这样消失。但是,由于资金和资源的匮乏,他们无力独自承担修复的重任。

  转机出现在1918年的六月,安徽无为县的陈性良(字锡周,法名了圆)来到普陀山,打算建造一座道头牌坊。僧人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向陈锡周居士表达了重修太子塔的愿望,并请求他的帮助。

  陈居士说:“吾愿已发,势难中止。然既蒙见委,当努力代为诸师,募缘倩工,勉负责任。”表示两项工程一体承担。他发起募捐,并组织工匠进行修复工作。

  在陈锡周居士的努力下,得到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几任首脑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及知名实业家简照南等富商的大力支持。他们的捐款为修复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在众多名公伟人的帮助下,修复工程于当年春天启动。

  经过一番努力,多宝佛塔终于再次屹立在普陀山,普济寺前的珍池栏杆也得到了修葺。为了确保塔的长期保护,还特别安排了一位净行头陀长期奉侍香火。定海县知事冯秉干听闻此事,也表现出极大的欢喜,并提供了保护措施。

  修复完成后,为了纪念这一善举,僧人们将整个修复的过程和因缘刻在了石碑上,以期流传后世。印祖代普济寺主持了余法师讲述缘起,著《重修普陀太子塔兼造荷华池栏杆碑记》,并赞叹说:“入普门者,亲见多宝。修净业者,常游珍池。”

  修复宝塔功成不久,陈锡周居士与他的家人,包括妻子、儿女共五人,一同再北京法源寺接受了菩萨戒。这是他们对佛法的虔诚。

  时间流转,陈锡周居士的妻子胡氏(法名了常)和妾沙氏,分别在1923年和1930年安详地离世,他们的往生都有着吉祥的征兆。陈锡周居士更是将天津的家宅捐献出来,作为居士林,供更多的佛教徒学习和修行。

  今天,我们能在普陀山这片佛教圣地,欣赏到保存完好、工艺精湛的元代古塔,全赖于像陈锡周居士这样的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精心维护。他们的善举,不仅保存了文化遗产,更为后人提供了修行的场所,让我们对这些先人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原标题:普陀山,多宝塔的故事!

编辑:侯慧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