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经典寺庙赏析——“小朝台”黛螺顶

2024-03-30 14:34:05 来源:大朝台文化旅行

  五台山旅游网3月30日消息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历史上依次名为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黛螺顶。

  明代释镇澄《清凉山志》卷第七、第九,“异众感通,松说苦空”有记载道:“唐释法念,栖禅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风雨。法念尝坐其间,若昧不昧,见僧作老比丘形,说苦空法。既寤,乃闻秋声瑟瑟,不胜其悲,因呼为苦空垒。古碑犹存。”青峰即黛螺顶,庵,即小庙。唐代有僧人释法念,在此修行,并有小庙。

寺庙建寺史记

  根据《清凉山志》的记 载,黛螺顶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了。黛螺顶山门背后现存明万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记载:“……乳峰状若旋螺,圆净可爱,俗呼为大螺顶,志曰青峰是也,…… 传载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栖托于此。”

  明释镇澄所作《清凉山志》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历史史籍,它全面记述了五台山的自然地理、景物特点、寺庙沿革、僧尼传略、圣地特产乃至神话传说和僧俗人等对五台山名胜古迹的诗词歌赋,特别是对五台山的佛教活动、僧俗交往、文化交流的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依据,具有权威性。“松说苦空”记载了唐比丘法念在青峰顶建庵,大松树下修禅悟道的过程。再根据寺内保存完好的明万历年间的石碑记载,以及大雄宝殿前的“千年不老松”,均证明黛螺 顶的历史应从唐朝算起。

  黛螺顶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体那一年还待进一步考证。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寺内山门后立有的两块石碑: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 另一块立于清康熙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对黛螺顶有较详细的记述,名称的演变以及明成化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记载。

寺院建制古迹

  黛螺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东、清水河旁,台怀寺庙集群区之东的一个海拔1700米的小山峰,其峰兀然突出,形如大螺。每到春夏,满山坡绿着青,阴翠欲滴,尖尖峰顶,郁郁吐黛,黛螺顶即是形象、生动的名称。明代高僧法本有诗云:

  踏遍尘区念已休,归来结社碧峰头。

  无穷松韵清双耳,不尽云山豁两眸。

  一个蒲团消白日,半肩破衲度寒秋。

  人间八万四千梦,尽向无生一念收。

  穿过写有"大螺顶"的木牌楼,可见山门外西南角有一汉白玉望景亭翩然立于眼前,玲珑剔透,招人喜悦。站于亭内。放眼望去,远处台顶隐约可见。若是冬日,四周山峰尽皆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若是夏日,千山皆绿,排青滴翠;流水沉碧,风光如画。星罗棋布的寺庙坐落于万绿丛中,若隐若现,几多玄妙,几多神秘。多高的山上也有水,因之多高的山上也有树,多高的山上也有庙。站于望景亭内,空气清纯,香风甜润,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黛螺顶坐东向西,占地近27000平方米,有殿堂房屋50余间。殿建构筑华美雅致,布局严谨规整,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

天王殿

  天王殿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该寺的山门,故也称山门殿。该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正中供有弥勒佛。

  弥勒佛笑得从容,自然,好像在告诉人们:笑口常开,必定免灾。按佛经讲,弥勒尚属菩萨之列,他必须在释迦牟尼圆寂后,再经过56亿7千万年,方能在龙华树下成佛接班,所以他被叫成“未来佛”。但因为中国的弥勒佛像大都是按我国古代一位叫契此和尚的笑模笑样塑造的,很招人喜欢,所以人们惯称其为弥勒佛。而且有好多歌颂他的诗联,如: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融会主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此有何不容。弥勒成了和悦、宽容的典型形象。

  护法神韦驮塑在弥勒佛背后,他正对的一般是“大雄宝殿”,其职能是注视着来往的行人,维护寺院的安全。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健步如飞著称。他曾以快捷无比的步伐,将盗走佛陀两颗牙齿的捷疾鬼抓获,立了大功,于是专门担当起了保护佛法的重任。

  两侧为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

旃檀殿

  进入寺门,一座六角台基上为六角重檐攒尖顶的建筑映入眼帘,匾额上写着旃檀殿,此殿外观两层,二层匾额“调御大夫”,内为一室,周边有回廊,殿内供奉一 尊站立的旃檀佛,手结说法印,这就是此寺别具一格的建筑。

  殿内供有佛祖,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结跏趺坐的式样,而是站立于佛坛上。因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 故名旃檀佛。

  旃檀佛像是释迦牟尼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古印度优陀延王因思睹之苦,命人造的第一尊佛像。当时原始佛教有“佛身不量”等诸多禁忌,造像师不 可直视佛祖绘像,只好请佛祖站在河边,利用倒映在水中的形象描绘,这样绘制的像,自然连水纹都画上去了,由于优陀延王用旃檀木雕的第一尊释迦牟尼像,就是 按水中的影像雕造的,因此也叫“照佛”、旃檀佛像。

  诚为乾隆皇帝诗云:“至今旃檀像,曰就水中绘。”再后来,凡造有这种站姿态的释迦牟尼像,不管用什么材料制造,一律称之为旃檀佛。

  旃檀殿外围四周依次有16幅立体国画,16个佛经故事,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殿内四周有16幅上党堆锦,形象栩栩如生,再现了国宝艺术。佛经故事依次为:上托兜率,家选饭王,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九龙灌浴,仙人占相,逾城出家,落发贸衣,魔军害佛,菩萨降魔,成等正觉,初转法轮,佛陀说法,双林入灭,三昧火焚,舍利宝塔。

  旃檀殿外围的立体国画、殿内的上党堆锦,是2004年住持昌善法师与他的弟子们新添的内容。关于这个清康熙年间修建的黛螺顶旃檀殿,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这一故事就刻在天王殿右侧的康熙年间立的石碑上:说的是在康熙年间,一位德高望众的立禅和尚,在此修习,13年身不就床,在空地中央立了一根木柱,并以这根木柱为意念中的佛,每天虔诚绕拜,一刻不怠,终 于练就入定禅功,成为得道高僧,名“立禅和尚”。

五方文殊殿

  旃檀殿后的五方文殊殿是黛螺顶的主殿。此殿面宽16.5米,进深11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无斗拱。

  殿内供奉着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铜像,高约2米,分别供中台顶翠岩峰演教寺的孺童文殊、北台顶叶斗峰灵应寺的无垢文殊、东台顶望海峰 望海寺的聪明文殊、南台顶锦绣峰普济寺的智慧文殊、西台顶挂月峰狮子吼文殊。五方文殊神态各异,金光夺目,庄严祥和,

  殿前左侧立有石碑,正面是乾隆十五年冬写的黛螺顶碑记,背面是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乾隆登黛螺顶御笔题诗: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阇黎疑未识真宗。

  其字迹结构丰满圆润,笔法刚劲流畅,堪称书法艺术珍品。这五方文殊不仅体现了文殊菩萨完美的精神内涵特质,而且是“到处现身弘佛法,闻声救苦遍婆心”的多种身像。

  在五方文殊殿的两侧,分别是伽蓝殿(左首)和祖师殿(右首)。伽蓝殿内与其他寺院并无不同,主要供奉着伽蓝菩萨,因智顗大师与关羽的因缘,所以汉地的伽蓝菩萨形象多为关羽的形象;右首的祖师殿,供奉着与五台山与黛螺顶有大因缘的三大祖师:澄观国师、妙峰祖师和立禅和尚。

大雄宝殿

  黛螺顶的后殿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即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殿堂。此殿面阔5间,19.2米,进深9.6米,歇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

  内供铜铸释迦牟尼 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为十八罗汉脱纱塑像,这脱纱塑像是2005年新塑的,在五台山用脱纱塑像是少有的。

  殿阶台下长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左右,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这两棵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兴衰。寺内建筑历朝历代均有修缮,尤其是近几年,黛螺顶的寺院平整宽阔,殿建雅致俏丽,寺中花树松木绽芳吐翠。

  在大雄宝殿前的左右两边,现在分别是观音殿(左首)和地藏殿(右首),以前这两边分别是五观堂(寺院里吃饭的地方)和西方三圣殿。与前面的五方文殊遥相呼应,也寓意着佛教度人的方法需要智悲双运,少一不可。

寺院传说沿革

小朝台

  上黛螺顶拜五方文殊被称为“小朝台”是在乾隆年间。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从传说顺治帝出家五台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一次次地朝拜文殊圣地五台山,给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带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昌盛。

  相传,乾隆来五台山屡欲登台顶进香拜菩萨,都被风雨所阻。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将黛螺顶的青云和尚召来行宫,问他:“听说你在中台顶的演教寺住过20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去呢?”青云和尚将台顶变化多端的气候禀告了乾隆。台顶气候,异常恶劣,一年有好几个月降雪,六七个月是积冰期,并且时常狂风大作。乾隆知道台顶气候严寒恶劣,变化多端,朝台比较困难,暗自放弃了登台顶的奢望,可是他又想朝拜台顶的五方文殊,于是给青云和尚出道难题:“五年后我再来时,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青云和尚满口答应不敢违抗。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到第五年还没有想出办法,这可把青云和尚愁坏了。说来也巧,这个寺院有个小和尚,叫拴柱,由于偷吃供品被青云和尚抓住了。出家人有五戒:一不要杀生;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这次他犯了偷盗之戒,据《清规证义记》卷五:“在清规中还明确规定肃众(即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办法,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处置外,若僧中自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开除僧籍),轻则罚钱、罚香(打香板)、罚油(罚跪),而榜示之。又摈出犯规者,还要将摈条实贴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攻出。”可是青云老僧这次没有按清规戒律惩处他,而是限他三天之内,“想出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的最好办法。

  到第三天,拴柱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清云和尚很满意,立即照办。这个办法是,仿造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正殿。由于殿内供五方文殊,故此殿称五方文殊殿。殿内文殊,从南到北顺序是: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五方文殊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

  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开始了五台山历史上的“小朝台”并留有诗一首,刻在黛螺顶五方文殊殿前的石碑上。《跋马至黛螺顶》:

  螺顶不为高,积雪路颇滑。

  策我云锦锥,遂至金轮刹。

  狮王坐堂堂,黛髻足底口。

  莫作颠倒会,十六本二八。

  乾隆五十七年( 1792) ,乾隆皇帝再次作诗《登黛螺顶》:

  黛螺不比叶斗高,东顶峰之降冈也。

  北望东可复罢乎,笋舆乘暇言登者。

  五步十步率一息,羽林都许乘轻马。

  更东望海峰实近,廓然真足小天下。

  五台文殊智与号,殿中真察肖非假。

  一乎五乎孰是乎,不出金刚六如写。

  嘉庆皇帝虽然没有巡礼五台山五个台顶,却在嘉庆十六年( 1811) 春五月十八日在黛螺顶领略了五座台顶风光,从而写下了东、西、南、北、中五顶的《五台赞碑文》。从此以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礼谒大朝台历史相沿,亲自登临五座台顶分别朝拜五方文殊者,称为大朝台。朝山拜佛的佛教徒和香客居士不畏艰险,趋之若鹜。佛教版大朝台为顺时针方向,习惯上依次为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五台山五座台顶海拔不同,风光各异,气象万千。大朝台以其深厚的文殊信仰吸引着海内外徒步爱好者,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十大徒步线路之一。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登临黛螺顶有两条山路。一条由北端山脊而上,斗折蛇行,但坡缓路宽,一般人为享受登山的快乐,一表忏诚的决心,大都选择此路。

  沿南端山路攀登,比较吃力,却是捷径。春夏绿色茵茵,秋日树树红叶,冬日白雪皑皑,仰望山顶,祥云凝翠黛,佛日煦青螺。至顶远眺,五座台顶尽收眼底,云岚往来,灵气相接,不愧是 集五顶之大成也。

  1991年,由台湾宏法寺开证法师捐资50万元,从善财洞背后修建了通往黛螺顶的一条石条路,计1080台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路题了路名:“大智路”。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专司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为“大智路”。

  这条路如天梯般陡立奇峭,渐次登临之间,鸟瞰四周景色,浩浩然若凭虚御风。且石阶曲折处又多置平台,还有围墙小亭,边登边歇,领略佛国风光。这条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虔诚的佛教徒一步一叩首的情景。

  “大智路”全长508米,宽2.2米,全部用青石铺成。1080表示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百八洁业,百八旬,百八尊”等。登上1080级台级,能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1995年,由五台山索道公司投资,从清水河畔起修通了通往黛螺顶的668米空中缆车索道,上下往返仅用十几分钟,满足了人们朝台的愿望。

编辑:武文姬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