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黛螺顶——五方文殊坐青峰
五台山旅游网12月14日消息 “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一座寺院。根据《清凉山志》的记载,黛螺顶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了。黛螺顶山门背后现存明万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记载:“……乳峰状若旋螺,圆净可爱,俗呼为大螺顶,志曰青峰是也,……传载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栖托于此。”历史上这里依次名为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黛螺顶。黛代表墨绿,螺指海螺,每当夏天山上树木葱茏,从下到上好像一个盘旋而上的墨绿的大海螺,而海螺又是佛教中的法器,这也可以说黛螺顶这座寺院是佛家所赐。
登黛螺顶又称“小朝台”,黛螺顶是台怀寺庙中最高之处。想登上黛螺顶,可没有那么轻松,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通往黛螺顶可以坐索道,还可以登1080级台阶“大智路”。据说这是条通往智慧的道路,走在大智路上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这条路是1991年由台湾高雄宏法寺住持开证法师捐款修建的,全长508米,净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的青石铺制而成,共有1080级台阶,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词为“大智路”。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智慧第一,故又称“大智”文殊。寺庙中轴线上有四重大殿: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
天王殿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该寺的山门,故也称山门殿。该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正中供有弥勒佛。他笑得从容自然,好像在告诉人们:笑口常开,必定免灾。按佛经讲,弥勒被叫成“未来佛”。但因为中国的弥勒佛像大都是按我国古代一位叫布袋和尚的模样塑造的,很招人喜欢,所以人们惯称其为弥勒佛。护法神韦驮塑在弥勒佛背后,两侧为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
旃檀殿是第二重大殿,寺院的样式在五台山别具一格。殿内的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这也跟一般寺庙的佛陀有所不同。
五方文殊殿为第三重大殿,殿上方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
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没去五座台顶朝拜,而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的,就称为“小朝台”。
相传乾隆皇帝曾几次上台顶进香拜菩萨,但每次都因风雨所阻而未能如愿。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乾隆皇帝将黛螺顶住持青云和尚诏入行宫,问道:“听说你在中台顶演教寺住过20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了台顶?”青云和尚将五座台顶变化莫测的天气状况向乾隆皇帝细细禀告了一番。
乾隆皇帝听了,便放弃了亲登台顶的打算,但又有点于心不甘,便向青云和尚说:“五年后朕再来时,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朕办好这件事。”
他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正在束手无策的之际,寺内有个妙慧的小沙弥因偷吃了供品让青云和尚逮住了,按清规戒律是要重处的,可这次青云和尚没有处罚他,而是让他在三天之内必须想出一个“不登台顶却又能够朝拜五方文殊的好办法。”
到第三天,妙慧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模仿台顶五方文殊的塑像将其集中绘塑于黛螺顶正殿之内,黛螺顶虽无台顶高但在台怀寺庙集群之内,却是庙宇所占最高的一座山顶,人们攀山登上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确实能达到“既不登顶,还能朝拜五方文殊”的目的。青云和尚听了感到很满意。
乾隆五十一年春(1786)三月,乾隆来此殿进香,十分欢喜地朝拜了五方文殊,而且欣然命笔,题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写作时间是乾隆丙午暮春月,诗题为《登黛螺顶作》。
全诗如下: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象,阇黎疑未识真宗。
从此,黛螺顶香火旺盛,名闻遐迩。而寺内的乾隆御碑更是成了一道最吸引游客的亮丽风景。
第四重殿是大雄宝殿,殿内供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同时还有帝释天、大梵天、阿难和迦叶。塑像一律为铜质,殿内两侧供着泥塑十八罗汉。殿前有两棵古树,应该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据说唐朝僧人法念曾在此修行,它们也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来到望景亭,放眼望去,远处的台顶隐约可见,底下的寺庙星罗棋布。一年四季,从这里看到的风光都是不一样的。
也许只有亲自来过,才能感受到这里的景有多美,这个地方有多神圣!
编辑:侯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