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住寺里话高僧——仁静法师
五台山旅游网4月9日消息 年轻而儒雅,沉稳却睿智。这是我们对仁静法师的第一印象。仁静法师以他特有的才气修持念诵,以他宽广的胸怀慈悲度众,更以他惊人的毅力筑寺塑像。
这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于吕梁山区的后生晚辈,曾遭遇了童年过多的灾难与不幸,他曾经是一名孤儿。特殊的家境,使他幼时就懂得独立,更懂得什么叫善良与博爱。六岁出家,这是常人难以相信的事实,然而,他却真的是从六岁开始,就过上了红墙以内的清贫生活。可以说从他记事起,接触到的首先是佛法,拜谒恭敬的首先是佛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既是首先注入脑际的座右铭,也是他此身为人处世的基本信条。
八十年代初,年仅十余岁的仁静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修习,学文练武,恪守戒条,严以律己,敬畏人天,时刻谨记师父教导,把人格的修为当作头等大事,在心境妙悟中感悟佛法,在品格至上中练功养性,不张扬,有底气,成为他的童子功。
五台山当代著名高僧佛因修法师一生修为如法,品德至诚至上,老人家谨记佛陀教诲,虚怀若谷,坚持不传戒,不收徒,但当他遇到仁静时,却因缘所致,破例收为徒弟,并为其剃度,成为今生最后一位得意门人。在因修法师的教诲下,仁静念诵参禅,精进修持,佛法仪理大有长进。
九十年代初,仁静法师带着恩师的嘱托,遍访名山,各处求学,并赴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依止中国当代著名高僧一诚大和尚,在老和尚门下,继续深入经藏,受具足戒后返回五台山,成为全山僧侣队伍中的佼佼者。
一九九九年初冬,冒着罕见的大雪,仁静只身来到五台县城南关村,在破旧的慈云禅寺门口驻足,他双手合什,口念阿弥陀佛,发下了修复慈云古刹的宏愿。
没有资金,他毅然返回吕梁老家,将祖上留下的五六处房屋卖掉,解决了土石砖瓦的基本料款;没有工队,仁静在人地两生的五台县城四处打问,寻找到了合适的施工人选,如期完成了大殿、配殿的修复工程。待主体工程告竣后,他又四处奔波,请购与之相匹配的佛像,并在主要殿堂完成了部分泥塑佛像的重塑。当然,更困难的是,慈云禅寺地处城乡结合部,人们不了解佛教寺庙的功用,更不懂得出家众的修为,有人当作打掛算命的阴阳先生,个别人还梦范到寺应藏乱。仁静法师沉着冷静,以僧家的风花数化人,以意怀广济的胸襟感化人。大殿落成后,首先如易举办开光大法会,远近高僧大德齐集,社会各界名流多与,上级领导莅临,肯定了仁静保护文物的功德。之后,他又对南关村的村情作了认真调研,掌握了关于村民文化、经济、习俗等多方面情况,并毅然作出一个令人感动的决定,首先将60岁以上的老人和90名学龄儿童作为关注对象,连续五年,每当春节临近,他都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年食送给各户,还为困难儿童解决学杂费用,累计投入80余万元。而又有谁知,就在这时,仁静法师与两个徒弟则每天只吃一顿饭,多数时候吃的是野菜和土豆。2013年,仁静法师返回到五台山,在台山脚下的甘河村善住寺的遗址上踏访,当他看到那株千年古榆下的一座古刹,顿时心潮起伏,难道这就是千余年前就建筑的五台山善住院吗?寺院大部分毁损,只留的残垣断壁,一个四合型的龙王庙也只剩了几间破旧的殿堂,佛像全毁。仁静法师跪拜发愿,趁自己年富力强之际,修复善住寺,重现古刹光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近三年来,仁静法师节衣缩食,千方百计修复善住寺,并已投入五百余万元,重塑了所有佛像,规范了寺内殿宇寮房,重新复原了龙王殿对面的戏台,廓清了原址的大致方位,并积极争取整体恢复。
党和国家肯定了他爱国爱教的行为,早在2003年,就被当选为五台县政协委员,2006年出席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大会,并被吸收为会员,同年被忻州市宗教局评为五好僧人。他现在还担任山西省佛教协会理事、忻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青联委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编辑:侯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