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晋商五百载 平遥牛肉二千年

2023-09-06 09:04:34 来源:山西诚信联盟

  五台山旅游网9月6日消息 牛肉带火一座城!平遥牛肉,山西省平遥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来到平遥古城,必吃的美食排行榜首位就是平遥牛肉,平遥牛肉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深邃的文化、纯美的馨香和丰富的营养,成为平遥古城一支香味四溢的奇葩,成为来平遥古城旅游观光者首选的美食。

  平遥牛肉是平遥县的特色传统名菜。古汉时就有“卖刀买犊,卖刃买牛,游刃有余”的对牛肉加工的描述。

图片

  西汉“先腌后煮”技艺的发现

  西汉时期,平遥的农业耕种本已发达,代王建都后,尤倡耕种。种田多用牛耕,故平遥“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社会习俗一直流传下来。魏始光初年夏,夏兵攻打平遥。平遥城东郊的西郭村有个

  叫韩林的老汉,逃难前忍痛把牛宰杀,把肉放于缸中,为防止腐烂,情急之时用腌菜的办法将牛肉用盐水浸上掩藏,匆匆逃往南山。十几天后乱兵退去,韩老汉返回家中,发现牛肉果然没有腐臭,赶忙生火支锅卤煮。他们发现经盐水腌泡后的牛肉,比原先直接上火煮熟效果大为不同,不仅色泽鲜红,味道醇厚,而且先前那种枯柴难嚼的状况有所改善,变得绵软可口了。从此,平遥牛肉便进入了先腌后煮的“煮前腌肉”技术改进阶段。

图片

  唐宋“煮前腌肉”和“老汤煮肉”的技术改进阶段

  平遥牛肉在“腌”字上的技术改进,主要在魏晋南北朝和唐代中期,“卤”字上的工艺演变则主要在宋代。从唐末到北宋,平遥牛肉先后积累了“老汤煮肉”、“沸煮温炖”的卤肉技术,进入了“急火温炖”的第二个技术改进阶段。到宋代中期,加工技术更趋于完美,已呈驰名外销之势。

  明清“熄火慢焖”技术改进阶段

  到了明代中叶,卤煮工艺中,出现了急火煮、慢火炖、熄火焖的煮、炖、焖三种工艺,牛肉产品品质大大改善,驰名外销之势更加强劲,基本确立了“誉满三晋”的地位。

图片

明清时期平遥牛肉已誉满三晋。嘉庆帝亲赐平遥牛肉为"人间极品"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西安,途经平遥,驾幸赵举人家过夜。晚膳时,平遥知县沈士荣为博慈禧欢心,精心奉上108种当地小吃招待。慈禧不屑一顾,挑拣品尝了几口,连连摇头。当御筷夹到薄如纸厚的平遥牛肉时,慈禧太后一连吃了几口,连连点头不止。从此,平遥牛肉成了皇家贡品,名声大振。随着社会需求量的猛增,一批批牛肉加工作坊、店铺在平遥涌现、发展起来。其中规模较大、名气较高的有“隆盛旺”、“兴盛雷”、“自力成”等老字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工作坊的工艺技术逐渐得以交流、互补,促成了平遥牛肉加工工艺的日臻完善。

  2003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平遥牛肉”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图片

  品味晋商五百年,平遥牛肉宝聚源。宝聚源字号从光绪十四年创立以来,历经四代一直延续至今。宝聚源创始人霍聚源在其晚年,对自己一生经营牛肉的实践做了总结与整理,汲取当地各大牛肉字号之长,对平遥牛肉传统加工制作工艺进行了归纳整理,概括为《六序七要》。“六序”即“选、养、屠、浸、腌、卤、修、”六道工序。“七要”即六道工序“六字”以外,聚源又加一字“市”即销售,“七要”具体指牛肉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当中要注意的事项与要领,其中包含《相牛诀》《火候诀》等技术理论和经营的要点。

图片

  选即“选相”:也就是以非病、残、乳、母、老、犊之壮牛方为目标,以体格健壮成年牛为上选,尤其是在牛源产地的选择慎之又慎,产地要草丰林茂,药本丰盈,水质软硬度适中之地为牛源产地。霍聚源在传承、借鉴了前人相牛经验的基础上,还为后人收集、整理了《相牛诀》的技术要点:

  “远看一张皮,近看四只蹄,前看髻甲高,后看屁股齐,再看嘴巴齐不齐。胸深能放斗,腹圆肋骨拱,摸索不招头,必定是好牛”。

  养即“饲养与盐养”:饲养即牛在买回来以后要饲养半月,以进一步观察牛的健康状况。盐养即宰前三日禁食草料,只给牛喝按一定比例配制的盐水,一日两次,这样牛的消化器官中的粪便等杂物便可清理一空,宰杀后的肉质鲜嫩紧致。

  “宰前牛两养,一养观健康,二养清腹腔”。

  屠即“静屠”:肉牛宰杀时,讲求净、静、快。即“宰前禁食三日,沐浴,平静斩于午。” 宰前使牛不过分惊恐,防止肌肉纤维收缩,缺乏韧性;宰时要刀法娴熟,游刃有余,讲究快、准、净,将血放尽,不使血渗入体内,保持牛肉色泽鲜亮;宰后牛肉分割要保持牛组织神经、筋腱、肌肉组织不断裂、不破坏。宰杀牛分割完成后自然冷却至常温后,将牛肉低温储藏。

  “屠牛有诀窍,讲究净静快,不伤牛组织,分割求条理,自然存本真”。

  腌即“冷腌”: 即将分割好的肉块浸泡于清水中4小时左右,除去血腥味,置于案板,快刀划口,层层撒盐,反复揉搓后,以厚薄、筋腱、肌肉次序分层入缸,用牛胃封顶与空气隔绝,置于冷窖,夏腌七日,春秋半月,冬季则一月有余。

  “划口撒盐均匀有致,陶缸冷腌接天地气。牛胃封顶时间得宜,和其物性自然天成”。

  卤即“卤煮”: 牛肉的卤煮工艺是平遥牛肉的灵魂,尤为关键。急火焯水,去杂除膻(行话称去‘沫梢’)。二次加水煮沸时,将腌制好的肉块依大小厚薄依次入锅,牛油盖顶,不加锅盖,以散发异味。古有“火为之纪,时疾时徐;必以其胜,无失其理;鼎中之变,阴阳之化,四时之数”对卤煮、火候应用的的阐述。今有“大火焯水、小火慢炖、熄火温焖”的火候诀。待牛肉九成熟后,熄火温焖,这样才能达到“和实生物”之境界。久而不弊,熟而不烂;咸而不减,淡而不薄;肥而不腻,清香天成。两小时后,将煮熟的牛肉捞出,自然冷却,晾干冷藏于窖。

  修即“精修”:在保持牛肉原有块形的基础上,留筋块、去油,不伤其形,顺肉之纹理去除伤形的梢末,整成形。一块上好的牛肉,必须兼备色、香、味、形四要,形与神合二为一,才是平遥牛肉。根据部位,品质定价。即熟肉按部位分类,修割后方可上市。

  “心有灵犀技艺精,去油存筋不伤形。色香味形品要正,形神兼备是好肉。”

  市即“善市”:“良心牛肉价实在,童叟无欺立信誉。义字当头生意远,有口皆碑美名扬”。

图片

宝聚源酱卤技艺

  在平遥牛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宝聚源酱卤从第一二代人开始,除卤煮、加工传统平遥牛肉外,还衍生出了牛肉副属产品的卤煮与加工。第三代传承人霍本兴中年以后好医,以研究食品养生见长,在继承前人的传统酱卤技艺的基础上开发了猪肘、猪蹄、烧鸡、驴肉卤制品的加工。到第四代传承人霍騠时代,宝聚源酱卤肉制品已发展成为四大系列、70余种不同规格的产品。是以生产宝聚源牌平遥牛肉、老汤驴肉为主导产品,从事熟肉制品交工的传统企业。

图片

  宝聚源平遥牛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平遥牛肉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生产企业之一。品味晋商五百年,平遥牛肉宝聚源。宝聚源平遥牛肉的生产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光绪二十四年,宝聚源牛肉创始人霍聚源在平遥东大街设立宝聚源牛肉铺,承袭平遥牛肉“相屠腌卤修”独特的传统技艺卤煮牛肉,生意兴隆达40年之久成为当时晋商巨贾、官商往来、走亲访友礼品。

图片

  宝聚源酱卤制品加工6字决:选、净、酱、卤、汤、焖。“选”即对食品原料的采集与选用,肉质的优劣是根本,决定酱卤肉的品质。肉品要新鲜光亮、肉质紧密、无病无污染,各种香辛料的选用讲究源产地。“净”即生肉原料加工前的处理,将肉品放入洁净的水中浸泡,彻底浸泡出肉中的血水,除去血腥味,加工前肉品处理干净才入味。“酱”即“酱色”,将肉品置于缸中,酱油低温腌制24小时以上,这是第一酱。“卤”即将铁锅中放入清水,将腌制好的肉放入锅中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将配伍好的香辛料、佐料一起放入锅中文火卤煮,然后加入秘制酱料,这是酱肉的第二酱。“汤”即老汤,每次卤煮时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老汤,卤煮后要将每一次的卤汤留一部分低温储藏,循环使用。“焖”即待肉卤煮好以后要熄火焖两到三个小时,这样的卤肉才会更加入味。

  宝聚源四代传承人历经百余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酱卤技艺、酱卤文化,并日臻完善与成熟,自成一家,被世人称为“霍氏酱卤”、“酱卤世家”。

图片

  一块精致的牛肉,历经十天腌制,二十八道工艺,这是一块好牛肉必须走完的漫长历程。才入舌尖,就到心尖。你尝着是纵横五百年晋商大佬家宴上的美味,你品的是平遥古城二千年的清香。这就是宝聚源平遥牛肉!

编辑:丁丽娟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