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空灵之声
五台山旅游网6月1日消息 作为世界景观遗产地的五台山,以26亿年的地质历史、近2000年的佛教文化、世间瑰宝的古建艺术、夏仍飞雪的神奇风光而饮誉海内外。还有那穿越时空一千多年的梵音,名扬中外的名曲《茉莉花》的雏形溯源,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奇葩、空灵悠扬的五台山佛乐,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活化石”。然而,未被多数过客耳染目濡的五台山的“三声”,则被当地人和假以时日切身体验到的客人称为空灵之声。这空灵之三声,便是铃声、钟声、涛声。
铃声
五台山的铃声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塔院寺高耸入云的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上的风铃声。
大白塔环周83.8米,通高75.3米,塔高56.4米,比北京北海白塔还高20.5米,比代县阿育王塔高16.5米,是1301年(大德五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尼泊尔式大塔,也是我国现存元代覆钵式塔最高建筑。大白塔基座呈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角形,塔身上面十三层,是由粗及细的轮状造型,称十三天,也称十三相轮,十三天上面盖着八块铜板,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位置安装,周长23.1米,檐边吊装铜质垂檐36块,共安装风铃108个,连同束腰风铃,共252个。塔顶装有高5.4米的镀金宝瓶。整座白塔形如藻瓶,上下比例协调,造型别致典雅。每当风吹铃响,素以风铎鸣四端,悠然成风韵,让人无比崇敬而享誉当地。
明朝侯继高撰写,万历(1573—1620)年间又由周应宾重撰的《普陀山志》中记述:“佛经称地藏、普贤、文殊、观音诸道场为地、水、火、风四大结聚。九华为地、峨眉为火、五台为风、普陀为水”。此后,遂称五台、峨眉、普陀、九华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自古称五台山为风山,可谓名副其实。由于五台山脉属太行山系,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号称“华北屋脊”的北台顶海拔高达3061.1米,属于温暖带干旱型森林草原气候带北端,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由于受蒙古西北风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气候,风向以北风和西北风为主,平均风速每秒9米,年大风日数达183天,最大风力达12级。北魏孝文帝时铸铜质渗金,上刻“清凉摄受”4个篆体字,是五台山的镇山之宝和僧官的印信,因五台山在地、水、风、火“四大”中国佛教名山中属风,所以亦称此为镇风印,镇风印原存于五台山清凉寺内,与清凉石置于一起,意为互相配合,以济万民,现存在佛国藏珍楼,为国家一级文物。每当春、秋,冬五台山的多风季节,朔风啸啸,大白塔檐边和束腰处吊装的252个铜质风铃,便风吹铃响,随着风的缓急发出抑扬顿挫、千回百折、跌宕起伏的铃声,似一套依一定音列组成的旋律乐器,发出的美妙悠扬的乐曲。尤其是在夜深人静之际,这随风作响、宛转悠扬、洋洋盈耳的铃声,萦绕在核心景区内的夜空中,犹如一曲荡气回肠、清耳悦心余音袅袅的交响乐曲。对于未入睡或一觉醒来仍想睡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曲美妙的催眠曲,而对于晨起的人来说,则是一曲轻曼的叫早曲。
钟声
钟,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钟便走进了佛教寺院,一般情况下,钟的作用是在佛教徒作法事时,击之召集僧众,亦名行事钟。并宣称,僧人鸣钟,可以积累功德,称为“鸣钟功德”。因故佛教寺院内大都有悬钟之楼,一般与鼓楼对称,列于寺庙中轴线前面。旧时,由于没有钟表,大多寺院亦用钟报时。据唐代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清规·法器章》载:“大钟,丛林号资始也。晓击即破上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通常来说,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2遍,共108下,称为“百八钟”。意自一年的月份数“12”乘以“9”,得108,正好应了古人认为“九”有极、吉祥之意。而清代陈元龙的《格致镜原》中则载道: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之数。寺院的钟、鼓楼中发出的钟声和鼓声,则成了成语“晨钟暮鼓”的渊源之一。
五台山现有民国以前各朝代铸造的大钟约50口,但体量最大、声音最浑厚的要数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的开山寺庙显通寺钟楼的幽冥钟。悬挂于名为“震悟大千”钟楼内的幽冥钟,铸于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钟身高达1.64米,厚约8厘米,外径1.8米,重达9999.5斤。相传,因讳皇帝“万岁”,故不足万斤。以往五台山僧尼圆寂后,将名字写在纸上,贴在钟身,意为与钟共存。游人亦可到钟楼内把写有自己逝去的亲人名字的纸条、贴在钟身上,以钟声寄托自己对亲人的哀思和祝愿。近年来随着五台山游客的骤增,为了保护文物,避免古迹不堪负重而受损,故已谢绝游客登临撞击。现只作定夜用,即晨暮各鸣108下,意为晨破上夜,警睡眠。暮觉昏衢,疏冥昧。
长期以来,显通寺钟楼的幽冥钟一直根据季节时令,发挥着定夜钟的作用,是当地僧俗晨起暮落的载体。幽冥钟由于钟身体量巨大,发出的钟声浑厚深沉,加上钟楼位于台怀镇核心区海拔1762米的高处,故每当晨暮撞钟之际,深沉清远的钟声,回荡天宇,声传十里之遥,余音久久地缭绕在主景区内的山谷之中,即使现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年代早已成为了历史。但在当地,僧俗们仍有着靠幽冥钟声晨起暮落的依托。当地对悬挂于显通寺“震悟大千”钟楼内的幽冥钟素有“声闻四达十里外,震悟大千浴心界”的称道。
涛声
发源于海拔3061.1米,被誉为“华北屋脊”五台山北台顶下紫霞谷与东台沟的清水河,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2405平方公里,河宽5—100米,河床总落差1793米,河道纵坡8.31‰,一般清水流量2.78立方米/秒,最终注入海拔624米的五台坪上的滹沱河,归入海河后,又汇入渤海。
这条被称为五台山母亲河的清水河从紫霞谷口流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内,流经主景区内10多公里,不独为主景区内的山清,增加了水秀,联袂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旖旎风光。而且由于海拔由1700多米降至1500多米,河床较陡,加上河道处在两岸高山林密的峡谷之中,故每逢开河和汛期季节,主景区内清水河的涛声不绝于耳,让人心旷神怡。在汛期季节,随着河水的上涨,流速也随着提速,涛声的频率和声波也在增大。尤其是每逢夜晚,夜深人静之际,清水河的涛声,似天籁之音,划破了主景区的万籁俱寂,让人在睡梦中有着头枕着波涛的惬意。如果遇上有西北风的天气,大白塔上宛转悠扬、清脆悦耳的风铃声和晨、暮幽冥钟浑厚深沉、回荡天宇的钟声,三声交织,空灵绝响,宛如一曲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章。
编辑:柳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