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文化与五台山佛教

2023-05-30 10:23:20 来源:五台山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

  五台山旅游网5月30日消息 五台山自元兴开始喇嘛教之后,到了明清时期,便发展了与汉地佛教等量齐观的地位了。明清两代的皇帝,都非常崇信佛数,因此,明清时期,五台山汉地佛数一直常盛不衰,喇嘛教更发展到在全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明代诸帝对佛教的重视,使五台山的佛教又有了新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身僧侣,自然对佛教怀有特殊的感情;以后诸帝,因其先祖曾做过和尚,便也都笃信佛教。明成祖朱棣尤其喜欢佛学,总理万机之余,常恭楷抄写经卷,现在尚存他抄写的《文殊师利菩萨神咒》等佛经四十一种。为了笼络蒙藏少数民族,他十分重视喇嘛教,因此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五台山,在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为了增进同蒙藏少数民族的友好联系,派人到西藏迎请西藏地区的名僧哈里麻到京。次年,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哈里麻以“性喜林泉,朝廷之下,恐妨禅业”,不愿留住京城。于是,明成祖“乃赐銮與旌幢伞盖之仪,遣使卫送于五台山大显通寺”。同时,又大兴土木,“命太监杨升重修寺宇,并葺育王所置舍利塔(即今塔院寺的大白塔,以饰法王之居)”。哈里麻逝世后,明成祖又敕命为哈里麻在显通寺法堂塑像奉祀。哈里麻大宝法王在五台山受到的优渥待遇,表明明代五台山喇嘛教的兴盛。同时,朝廷任命的五台山僧官称“钦依提督五台山兼管番汉僧寺”。这说明明代五台山佛寺已有“汉僧寺”和“番僧寺(喇嘛寺)”之分,喇嘛寺已和汉僧同样并重了。

  至于明代五台山汉地佛教的情况,可以从明代高僧憨山大师的一些事迹中瞥之。憨山大师(1546年-1623年),与云栖、紫柏、藕益并称“明代四高僧”。俗姓蔡,名德清,宇澄印,全椒(今属安微)人。十九岁时,在金陵栖霞山出家。二十八岁,“春正月,往游五台,先求《清凉传》,按迹游之。至北台,见有憨山,事甚佳,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喜奇秀,默取为号。”从此,便居五台山钻研《华严经》近十年之久。万历十年(1582年),憨山已成为华严宗著名高僧了。这年,他在五台山显通寺登坛讲说《华严经》。“百日之内,常住上牌一千众”,“缁素每日不下万众”。以上记叙不但录下了憨山讲经会的盛况,同时也说明明代五台山汉地佛教的兴旺。在明代,五台山寺庙数较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据万历年间五台山狮子窝寺镇澄法师编撰的《清凉志》记载,“台内(台怀地区)佛刹,凡六十四所,台外佛刹,凡三十六所”,共达百所之多。

  满族爱新觉罗氏建立的清王朝,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一样,也特别笃信佛教。清世宗(雍正皇帝),自号圆明居士,非常喜欢禅学,曾从章嘉国师参学,他辑古德参禅语要、成《御选语录》十九卷,以禅门宗匠自居。乾隆皇帝也是虔诚的佛教徒,自号“长春居士”。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之前,其国号称“满洲”。在满语、藏语和蒙语中,“满洲”与“文殊”读音相同,都读作“曼殊”。乾隆皇帝说;“竺兰宝号(文殊菩萨的称号)与我朝国号相符,用微亿万年无量福祚也“。因此,清王朝对五台山和文殊菩萨怀有非常特殊的感情。从康熙皇帝开始,“国家绥柔蒙古,特兴黄教。宏启宗门,藉资控驭,是中外又安,边民享升平之福者逾二百祀,而清凉五顶以近邻郊圻,岁或再至。怀柔最先,所以迓休祥而普乐利者,典尤巨焉”。有清一代,国家非常重视利用黄教来加强蒙古地区和中央政府的联系。鉴于蒙古族非常建崇文殊菩萨和崇仰五台山,因此,清政府就用鼓励蒙古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的办法来融洽民族关系。这种做法,史称“以黄教绥柔蒙古”。同时,从康熙年间至清末,朝廷还让统辖内蒙古、青海佛教事务所的大活佛章嘉呼克图(藏族)信在五台山镇海寺。这样蒙藏佛教徒初拜五台山,一方百是朝圣,同时也参拜了他们自己的宗教首领(大活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朝拜五台山的热情,很好地达到了“怀柔”的目的。

  在清代,蒙藏佛教徒对五台山的崇仰达到了极其热烈的程度。“内外蒙古进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络绎不绝,檀施云集”。“内外蒙古王公台吉,驱驼马牛羊数千里,倾诚贡献者,不绝于道。”在清代,由于朝廷对文殊菩萨和五台山特别崇奉,加之国家利用五台山佛教“怀柔蒙古”,因此,五台山佛教特别是喇嘛教达到了鼎盛。清圣祖时,为了便于皇帝临幸和蒙古王公武族朝山拜佛,国家对五台山的大部分佛寺进行了修葺,并破格允许五台山寺庙覆盖黄琉璃瓦。在清代,一般的寺庙建筑是不能随意覆盖琉璃瓦的,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康熙二十三年,三月,清圣祖敕命“于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镇。把总(正七品武职)一员,马兵十名,步兵三十名,守护香火供器”。这种情况在佛教四大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清世宗雍正时,五台山已有规模宏大的黄庙(喇嘛寺)二十六所,“黄衣僧(喇嘛和喇嘛尼)恒千余人”。嘉庆时,仅菩萨顶一寺就住有喇嘛五百六十一人。菩萨顶最盛时,“内住三千喇嘛”。

  在清代,五台山的黄教(喇嘛教),在促进汉民族和蒙、藏、满各民族的和睦相处方面,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五台山)黄教为诸藩部倾心信奉,进关朝山顶礼者,接踵不绝。诚中华卫藏也”。因此,五台山佛教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有清一代,五台山的黄教声名煊赫,声震华夏,同时,五台山汉地佛教也仍然非常兴盛。

  据光绪《山西通志》记载,清末,全山有青庙(汉地佛教寺庙)七十八所,僧侣人数亦在千人以上。明、清两代在五台山大规模兴佛建寺的历史只充分表明,五台山佛教的盛衰,是与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

编辑:侯慧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