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为何多次朝拜五台山呢?

2023-05-14 09:27:11 来源:五台山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

  五台山旅游网5月14日消息 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皇帝曾先后十多次到五台山朝圣拜佛,这在佛教四大名山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清代皇帝为什么多次朝拜五台山呢?有人说是为了游山逛景,更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在五台山出家的顺治皇帝,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光绪时编修的《五台新志·巡幸记》说:“国家龙兴辽沈,满洲之号,适符曼殊,景运既集,灵迹弥昭。”就是说,清王朝的国号恰好与文殊菩萨的读音相同,因此,清王朝统治者认为这象征着清王朝的国祚可以像文殊菩萨一样与世长存,这是满清诸帝屡次朝拜五台山的原因之一。

  康熙皇帝六岁丧父,七岁丧母,是由其父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抚育成人的。康熙皇帝的生母是佟佳氏,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没有生子,对幼年丧失父母的康熙帝非常关怀爱护,因此,康熙对她非常尊敬孝顺,尊其为皇太后,奉若亲生母亲一般。另外,康熙帝的祖母太皇太后对康熙帝也十分钟爱,康熙对她亦非常敬重,并称“两宫太后”。康熙皇帝在为钦命督理五台山番汉大喇嘛阿王老藏编修的《清凉山志》亲撰的《御制清凉山志序》中说:“朕数驻跸兹山,为两宫(太后)祈康宁福祉。”说明康熙帝朝拜五台山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宣扬孝道,希望两宫太后康福长寿。

  乾隆皇帝对其祖父康熙帝最为钦佩,事事效法乃祖,他朝拜五台山的目的之一,也是为太后祈福,并像康熙帝一样,“亲挽御辇,奉皇太后启銮西巡五台”。

  有清一代,国家用崇奉黄教的办法来加强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和睦相处,史称“以黄教怀柔蒙古”。五台山“山中兰若精蓝百余所……黄教为诸藩部倾心信奉,进关朝山顶礼者,接踵不绝……圣祖三(五)诣灵山,遍施渥泽,世宗扈从曾来……我皇考(乾隆帝)六巡台怀,盛典丕焕。辛未春三月,(嘉庆皇帝)肇举西巡,展礼佛宇……又携蒙古藩王同来,从其所欲,其谒梵寺,示中外一家之心,昭熙朝大同之治,非徒供游览悦豫也”。这才是清代皇帝频频朝台拜佛的主要目的。

  关于清代皇帝朝拜五台山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经过查阅清代宫廷《起居注》等文献资料,证明清代共有四帝十二次朝礼过五台山。据《五台新志》和乾隆《钦定清凉山志》记载,康熙皇帝曾五次朝礼五台山。据《西巡盛典》等史籍记载,雍正皇帝曾“以贝勒从行”陪同康熙皇帝朝礼过五台,乾隆皇帝则“六巡台怀”,嘉庆皇帝也曾朝台一次。嘉庆以后诸帝,便没有朝台的了。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二月,康熙皇帝首开清帝朝台之创举。他第一次到五台山的目的是“幸五台山,建上祝太皇太后延寿道场”。在五台山,康熙皇帝不顾天寒地冻,“亲临五顶”,遍礼五台山五大高峰。做完“为两宫(两宫太后)祈万年之景福”的佛事回銮。行至“长城岭西路”(即今五台县射虎川)时,忽从树林中窜出一只斑斓猛虎。康熙皇帝“亲挽雕弓射之,虎应弦毙。居人行旅莫不忭颂。因抚臣请,赐(其地)名射虎川”。后来,山西巡抚即于射虎川建寺名台麓寺。

  台麓寺,黄庙,是五台山著名的喇嘛寺。寺旁修建有一座专供皇帝朝拜五台山用的行宫。在五台山,专为皇帝朝台修建的行宫,除了台麓寺行宫外,还有白云寺行宫和台怀镇行宫。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九月,康熙皇帝“奉太皇太后幸五台山”。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三月,康熙皇帝三上五台山。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二月,康熙皇帝四上五台山,其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以贝勒身份陪同前往。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二月,康熙皇帝五上台山,这次,他不但携“蒙古诸王”同往,而且,“命皇太子、皇三子、皇八子、皇十子乾隆皇帝事事效法其祖父康熙帝,鉴于康熙帝曾五次朝礼五台山,乾隆皇帝更胜其祖父,先后六次巡幸台山。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九月,乾隆皇帝首次朝礼五台山,他也像其祖父康熙皇帝一样,“奉皇太后”一同前往。其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二月,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二月朝礼五台山,乾隆皇帝都是“奉皇太后”一同前往。另外,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二月,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二月和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三月,又三次巡幸五台,共合“六度朝台”。每次朝台,乾隆皇帝都要给台山各寺庙以大量的赏赐。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九月,乾隆皇帝首次临幸五台山时,每临幸一寺,仅供奉神佛的香银就有“五百九十五两”。另外,给寺僧的赏赐也非常优厚。在菩萨顶寺,乾隆皇帝赏给僧众的东西有:“恩赏菩萨顶喇嘛克食蟒袍、蟒缎、珠子、貂皮;老格隆等蟒袍十七件;众僧银五百三十余两;瓢珠一百八盘,哈达二百二十块。”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二月临幸五台山时,也曾以(白银)一万两,交章嘉呼图克图,分赏五台各庙喇嘛,以为熬茶念经之用。乾隆皇帝对诗词和书法有很高的造诣。

  现在,五台山仍保存有许多乾隆皇帝亲撰的碑刻和墨迹。塔院寺有大白塔和文殊发塔两处佛迹,著名于世。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乾隆皇帝瞻仰了大白塔和文殊发塔遗址后,曾亲笔赋诗一首,诗曰:“两塔今唯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全诗通俗易懂,但却深含佛教哲理。这首诗的墨迹,端丽洒脱,是乾隆书法中的珍品,现仍悬挂在塔院寺的大藏经阁上。菩萨顶寺是清帝朝台时参诣的主要寺院。寺中有两座汉白玉制的四棱碑,碑体之巨大为台山之最。其一的碑文写道:“六度重兹到五台,默符天地数中该。不期再至却常住,既曰言归底幼来。大士如如据莲座,金容永永镇华垓。”对于以上诗句的含义,乾隆皇帝自注曰:“汉书云,五六者,天地之中,合予凡六度来五台,其数适相符协云。予八旬正寿以前,于兹来五台瞻谒,亦犹中祀一周之义,归政前可不再至矣。乌斯进表皆称曼殊师利大皇帝,曼殊是佛妙观察智而切音,与满洲二字相近。瞻谒金容,实为国朝万年丕基之庆。”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三月,为了“示中外一家之心,昭熙朝大同之治”,嘉庆皇帝也“携蒙古藩王”共同到五台山朝山拜佛。当时,给各寺庙的赏赐也是相当丰厚的,“菩萨顶布施银一百两,大哈达一个。得木齐三名、格思贵二名,每名赏一两重银锞各二个、大哈达各二个(得木齐和格思贵是喇嘛寺里的高级僧职),小喇嘛五百五十五名,每名赏一两重银锞各一个、小哈达各一个。赏给噶尔丹锡呼图克图银一千两,章嘉呼图克图银五百两”。嘉庆皇帝于1811年朝礼台山,是清代皇帝最后一次朝拜五台山,皇十三子、皇十四子从行。

  文也,化也,文者为主题内容及价值观载体,而化为教化、同化、融化、化合、消化之!"弘扬智慧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是初心,也是使命…

编辑:侯慧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