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五台山|雄伟壮丽的大白塔

2023-04-20 11:05:40 来源:五台山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

  五台山旅游网4月20日消息 在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有一座高耸入云洁白浑圆的巨大佛塔,这座雄冠清凉五台山的大白塔,是五台山的象征,被人们称为“清凉第一胜境”。

  佛教徒传说,大白塔之下,埋藏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因此又称舍利宝塔。舍利,亦称“舍利罗”“室利罗”,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译为尸体身骨。相传为释迦牟尼遗体火化之后结成的珠状物。 《魏书》,北齐魏收著,二十四史之一,是记载北魏历史的一部纪传体史书,《释老志》是《魏书》中的一个篇目。为中国历史上作佛道史志之始。全志共分佛、道两大部分,佛教占极大篇幅。《魏书•释老志》说:佛既谢世,香木苑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憔,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

  据佛教经典说,古印度犘揭陀国国王阿育王乃神人,释迦牟尼灭度后百年,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明释镇澄所著《清凉志》说:“汉明帝时,摩腾西至,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阿育王,此云无忧天竺铁轮王也。能驱使鬼神,将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藏之,散布阎浮,五台山有一焉。奏帝建寺,额曰大孚灵鹫寺。大孚,弘信也,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由上述可知,作为五台山象征的大白塔,是佛舍利塔,建造于五台山兴佛建寺之初。

  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起码在北魏时期已耸立于五台山了。大白塔最初的形制,已无法稽考了,关于此塔在唐代的情况,则可从日本慈觉大师圆仁在五台山求法巡礼时所记的日记中略见一斑。慈觉大师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大华严寺阁院)阁前有塔,二层八角,庄严殊丽,底下安置阿育王塔,埋藏地下,不许人见,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数也”。现在看到的大白塔,重建于明神宗万历七年(1578年),是由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敕命太监范江、李友督理建造的。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大白塔,塔台为正方形,四周筑有碑垣(用碑铭石刻建造的矮墙),碑垣四角建有四个六角单檐攒角尖亭。塔基为八角形,周匝建有单檐挑角的围廊,廊内的塔基上还置有写着六字真言的经轮123个。塔基上是八角形的束腰须弥座。须弥座上是用青砖砌成的覆钵式藻瓶。藻瓶之上再建八角形须弥座,座上则为十三级浮屠,浮屠上是塔刹,塔刹由铜铸的露盘、垂带、风铎和镀金的宝瓶组成。大白塔“高二十一丈,围二十五丈,状如藻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丈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帀(音Za,同“匝”)以垂带,悬以金铃。更造金银宝玉等佛像,及诸杂宝,安置藏中。敕建大塔院寺,并护国祐民释迦文佛舍利宝塔,工始(万历)七年九月,成于(万历)十年七月,计费金钱出自内帑”。雄伟壮丽的大白塔,令人叹为观止,也是五台山最著名的佛迹,是朝山佛教徒必定要礼拜的地方。

  明代,五台山高僧镇澄法师有赞大宝塔五律诗云:“浮图何缥缈,卓出梵王官。远带青山色,孤标紫塞雄。金瓶涵海月,宝锋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

  大白塔所在的塔院寺,原为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也是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寺宇坐北向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法塔等建筑,气魄宏伟,有各种建筑一百三十多间,占地五十四亩。

原标题:五台山的大白塔

编辑:侯慧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