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经典寺庙赏析——“神秘之处”金刚窟
五台山旅游网4月2日消息 金刚窟和五郎庙相距不远。五郎庙建造在楼观谷左边的山坡上,金刚窟坐落在楼观谷右边的山脚下。在唐代以前,此处有窟无寺。相传,此窟为五台山最神秘之处。《清凉山志》载:“此窟为万圣(一万佛)之密宅,神、乐、曲、藏等经书收藏于此。”唐高宗时,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听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远涉流沙特来礼谒,于唐仪凤元年(676)到此,向谷顶礼膜拜,伏望能识真容,传说他忽见一老翁自谷中出,用波罗门语问他:“西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重恶孽垢,汝持来否?”波利回答说:“贫道直来礼谒,未带圣经。”
老翁曰:“即不带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岂能识之,汝当速返取经。”老翁语毕即匿影藏形。波利猜疑老翁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于是立即返国取经。原山门外有“菩萨示迹处”五个大字石碑,传说是当年波利和文殊菩萨所化之老翁的对话处。永淳二年(683)波利取经回到长安,高宗大悦,令日照三藏和波利参译此经,并赐波利绢三千匹。圣经译讫,译本送给唐高宗,波利持其梵本来五台山入此窟不出。原窟旁白塔疑是波利的瘗骨塔。窟内光线极暗,嗡嗡微响,至于窟的深度以及内部情况无人知晓。传说,曾有几个逞能的小伙子和一个卖布的货郎先后入窟,但始终未出。为了避免这种有进无出的事情再次发生,人们用山门前一个石狮将窟口堵死。本寺分上下两院。上院正殿5间,内塑佛像3尊,木雕菩萨像2尊。下院金刚窟,上有重檐歇山顶二层楼3间,楼上供铜质药师佛1尊,高2米,重7000斤,是五台山最重的铜质佛像。另有四头八臂文殊像一尊。顶有八角藻井、雕龙甚佳。楼下有高约一米半的铜质观世音、普贤像和石雕文殊像各一尊。并有深约二米半的一个石洞,口小幽暗,系后人所造,非原来之窟,后人把此洞误为金刚窟。据当地流传的故事讲,北宋杨家和潘家结仇的根子在于此洞。
相传,潘仁美篡位之心蓄意已久,但一直未能如愿以偿。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晋王赵光义(宋太宗)即位。潘仁美认为他是赵匡胤之弟,非真龙天子,借宋太宗去五台山降香之际,潘仁美煞费苦心周密策划,决定演出“真龙天子显灵”的把戏,迫使宋太宗让位。这出戏潘仁美是这样导演的:令他的儿子潘龙潘虎先于宋太宗抵达五台山,然后让潘龙身穿龙袍,头顶冠冕,藏在金刚窟内,等待时机和宋太宗决一雌雄。在细节上潘仁美是这样布置的:潘仁美想尽一切办法叫宋太宗进窟,让潘龙在窟内明处吸引宋太宗的注意力,把潘虎安置在暗处,乘宋太宗不备下毒手,只要宋太宗一死,这天下就是潘家的了。
宋太宗到了五台山,下榻行宫。次日与文武诸臣同往太平兴国寺进香。在寺内听说杂草丛生多年无人出入的金刚窟最近有动静,似龙吼,又似龙语,好像在说:“真龙在此!”宋太宗听说后,大为震惊。他知道自己是篡位得来的江山,同时也清楚一个朝廷不能有两个真龙天子,如果窟内的真龙在文武诸臣面前出现,他的皇帝宝座就保不住了。他暗忖:“要想保住皇位,必须铲除窟内的真龙。”又一转念:“派谁进窟呢?"想到这里,他习惯地问潘仁美:“潘爱卿,你看此事如何处理为妙?"潘仁美趋前一步,把事先准备好的词原盘端出:“自古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依臣之见,陛下不妨进窟一探,斩龙除害,逢凶化吉。”说到这里,他怕宋太宗不进窟,又把汉高祖搬出来:“想当年,汉高祖斩白蛇起义,遂有天下。陛下武艺高强,胆实过人,胜过汉高祖百倍,且乃真龙天子,自有天佑。因此,陛下必须亲自入窟,千万不能让他人代为前往,否则会危及陛下。”但他万万没有考虑到群臣站出来阻拦,更没有想到宋太宗暗派杨七郎进窟斩龙。相传,杨七郎两眼能在夜间识物,所以在漆黑的窟内看得一清二楚,窟内渠然有个怪物在喘气。他手握宝剑悄悄走近怪物,冷不防一剑,怪物的头砍落在地。他仔细一瞧。好像是潘龙。杨七郎出窟后将在窟内斩龙的经过向宋太宗作了禀报,他没有提起潘龙,只是说洞内的龙被他消灭了。宋太宗去掉一块心病,由于内心坦然,再也没有过问此事,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可是杨家和潘家从此却结下了杀子之仇。
金刚窟旁有般若寺,是唐大历年间,温州元著禅师来引窟进香时,相传得一老翁指点,在此建寺。因猜疑这位老翁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故以般若为寺名。“般若”是佛教名词,梵文的译音。一译“般罗若”或“波若”,意译“智慧”。寺名般若,窟名金刚,通称金刚窟。后来的寺院,系明清重修。院内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碑记和康熙三十五年(1696)碑记。
编辑:丁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