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上几次重要的结集有何重要意义

2022-04-09 15:34:02 来源:小马话历史

  五台山旅游网4月9日消息 在佛教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前后共经历了六次比较重要的结集。而佛教徒结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佛陀所说的教法经过整理,最后形成佛教经典。由于当时的佛陀的传授,仅凭口口相传,时间一久,就容易产生误差。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大家聚集在一起,通过见识较广的弟子口述,加上其他教徒的印证,形成最后的经典结集。

  在佛教史上,先后共出现了六次比较大的结集。

  第一次结集是在释迦摩尼圆寂后不久,共有五百上座比丘参加,结集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此次结集由释迦摩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此次结集目的在于将佛陀的一生言教诵出,供后世大众遵循。由释迦摩尼的弟子阿难陀和优婆分别诵出佛教所尊崇的经和律仪戒规,形成佛教的“经”和“律”。

  第二次结集在大约佛灭百年后。此次集结是由于众僧对于佛教的戒律问题看法不同而引起,此次集结共有七百人参加,结集的地点在毗舍离,因此历史上也称之为“七百结集”或“毗舍离结集”。此次结集对经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确定,以便于统一认识。而此次结集并未受到所有僧众的认可,从而导致了反对者的另一次大结集,由此佛教也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

  第三次结集发生在佛灭后235年,相传此时正处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受到阿育王的影响,全国修建了数量极为庞大的寺院,供养着数以万计的僧众。飞速的发展,导致了佛教僧众鱼龙混杂,其教义也被扰乱。为了肃清乱象,重新整顿教义,在阿育王的支持下,聚集了一千僧众,主要对上座部的三藏进行了重新确认。此次结集提高了佛教的影响,加速了佛教在各国的传播。

  第四次结集发生在佛陀圆寂后约400年。大月氏贵霜帝国迦腻色迦王是继阿育王之后,另一位护持佛教的国王,在他的支持下,约500僧众结集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一代)。相传迦腻色迦王命人以赤铜为镍,镂写论文,并建塔封藏,流传后世。

  第五次结集发生在1857年,缅甸贡榜王朝明顿王,结集两千僧众,在首都曼德勒对巴利文经典原文进行了校对。这次结集前后历时五个月。

  第六次结集在1954-1956年,这次是缅甸联邦政府为纪念释迦摩尼圆寂2500周年而发起。此次结集有周边各国的上座部僧众2500人,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了严密的校对,形成了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巴利文《大藏经》。

编辑:杨军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