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大圣竹林寺——五台净土,大圣竹林

2020-06-10 16:13:44 来源:新浪博客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这座中华佛教圣山,以其清代流行的喇嘛教即黄教而著名,山中所建的佛塔也多以藏传佛教的覆钵塔型为盛。因此,五台山自元代起即有黄庙、青庙(汉传佛寺)并存一山的历史传统。但殊不知在唐代,五台山却仍是以汉传佛教为本,而其中更曾因有净土宗的祖庭而闻名于天下,至今这座净土祖庭仍留存有一座汉传佛教的楼阁式砖塔。

  距今1248年以前,公元770年唐大历五年的文殊诞日,有一位南岳衡山的僧人终于历时半年跋涉抵达了五台县,这位僧人名叫法照(?—821),他是南梁州人,自庐山西方道场开始修行,后云游至衡山南台弥陀寺师承净土三祖承远大师,并且开创了《无量寿经》的五会念佛法,故有“五会法师”的称号。

  史载法照大师在衡山修行时,经常在吃饭所用的粥钵中见到有一座隐约于佛教圣山的寺院,有时又会在云端显见到此寺的海市蜃楼,以及文殊普贤菩萨的影像。忽一日,有一位老者出现,对他讲大师宜另行别处开宗立派,宜当前往东北方向朝拜五台山。

  经过数次圣山佛寺的屡经显现后,法照大师认为或有菩萨指点,于是大历四年(769)八月十三日从南岳起程了。次年四月五日至五台县,四月六日至佛光寺,在寺中见到有一道霞光从北而来,循光至东北五十里,见一石门,由善财、难陀二童子引入,向北行五里见一寺,题额为“大圣竹林寺”。法照入内,在讲堂见文殊、普贤说法。二圣为其摩顶授记,勉其念佛,并称他即将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之后法照按文殊指引,参菩萨院游七宝果园,游毕作礼辞退,至门外遂失所在,宛若一梦。至此,法照更加坚定了此行五台是负有菩萨指点的使命而来。至四月初八佛祖诞日,法照礼五台山华严寺安止。四月十三日(1248年前的今天),法照参拜五台山的金刚窟,再次见到了文殊、普贤两位菩萨显圣。

  法照大师感觉自己自衡山而来五台,是菩萨指引,而所见到的那座大圣竹林寺也应当是他在五台山的使命,于是法照依照当时所见的寺址建立起了一座净土宗佛寺,并同样命名为“大圣竹林寺”。《清凉山志》对此记载:“唐法照悟入化竹林,因创寺,名焉。”而大圣竹林寺也因为法照的到来,遂成为了中华净土宗的著名道场,法照也正式接过三祖承远的衣钵成为中华净土宗四祖。

  唐开成五年(840)日本东渡大唐的圆仁和尚写了一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中称大圣竹林寺有六院:律院,库院,严院,法华院,阁院,佛殿院,每院均有四十余僧常住。五月五日,寺中有七百五十僧斋法事。当时唐代大和二年(828)以来,朝廷为防止各地私下授戒度僧,命令除五台山大圣竹林寺白玉坛(又叫万圣戒坛)与洛阳终南山琉璃坛两处戒坛以外,禁止私下剃发度僧,可见大圣竹林寺在唐代佛教界的宗主地位。

  竹林寺至清一代,逐步颓废,只存一座明代所建的八角五层楼阁式的白色汉传佛塔,这座佛塔名为“释迦牟尼佛舍利宝塔”。据《清凉山志》记载,明成化年间,有一农夫犁田,犁出石椁,椁内装银匣,匣内有琉璃瓶,瓶中盛佛舍利数百粒,光色璀璨,僧人云宗收藏。至明弘治四年(1491),燕京人穆氏发愿在此建塔,遂将舍利埋于塔下。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佛塔重修。清嘉庆二十年(1815),那木喀胡图克图亦予重修。至1986年,由于日本佛教界来五台山寻访大圣竹林寺日多,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拔款在这座舍利宝塔旁复建起了如今的大圣竹林寺,遂一代净土宗祖庭重又复兴于五台山麓。

  大圣竹林寺,虽然在五台山的百家佛寺中只是其中之一,但是他的文化历史地位却是十分显著不同的。其一,他是中华净土宗四祖祖庭,五台山上另只有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大师所在的清凉寺能与之比肩。第二,他是文殊菩萨显圣指引而建的佛寺,与当年五台山建寺之初,东汉永平年间摄摩腾和竺法兰通天眼在五台见到灵鹫山而建显通寺可媲美。第三,他是拥有释迦佛舍利,并且建有楼阁式宝塔的五台山佛寺,该塔塔型在五台山诸寺中保留了汉传佛教范式,也是五台山本山保留最古老的楼阁式佛塔。第四,大圣竹林寺以其环境清幽,环山面涧,而成为五台山不可多得的修行净土法门的一处圣地。虽然由于五台山的地理条件,这里没有了真正的竹林,但是在五台山这方佛国胜地,净土宗的教旨正如夏日的竹林般深入心扉,清凉殊胜!

编辑:乔智君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