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集福寺 | 礼谒诸佛菩萨,凭吊民族英雄
集福寺,又名洪泉寺,位于台怀镇大白塔以北一公里处的尧子村。史载,集福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属于黄庙,曾与文殊寺、广华寺、慈福寺、普乐寺作为章嘉活佛五个寺庙之一。寺前高台宽敞,石阶铺设的道路从缓坡上依次筑起,山门口有近年配设的经幡转轮,显得格外宁静典雅。周围左右均有杨柳庇荫,松柏云杉间生其中。一万余平方米的寺院居处于树木葱茏、山环水复的环境中,可见当年建造时的精心选择。
文殊殿右侧的配殿里,供奉一尊宋代名将杨五郎的塑像。这尊塑像身高约1.5米,身披铠甲、外罩黄袍、体魄魁伟、气宇轩昂。宋代名将何以安身佛殿,而且香火极旺呢?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引人入胜。
北宋太宗接位,为保国泰民安,皇图永存,继承先帝的遗旨,隔岁来五台山降香祈福。而皇帝每次降香,都有杨家将保驾前往。史书上记载,杨五郎曾经五次圣驾朝礼五台山。当年皇帝的行宫就设在碧山寺附近。每遇闲暇,杨五郎就到碧山寺焚香礼谒,这样结识了著名高僧睿见法师。两人经过长久接触,增进了互相了解。睿见虽是出家人,但常常关注国事,深知当时皇宫的权力之争。同时得知杨家虽为忠良,却遭奸臣所害。为保全杨五郎,就想劝他出家为僧,以便避开皇室,免得祸及忠臣。有了这种想法,又知五郎生性耿直,不好直言相劝,只好用一些佛家思想去影响他。久而久之,杨五郎看出了睿见法师的好意,也接受了一些佛陀教义,但他依然没有遁入空门的勇气。当杨五郎第五次护驾来五台山之时,又一次来到碧山寺方丈寮,与睿见法师攀谈话别时,法师忽然送他一件东西。并嘱咐:“我乃一个僧家,也无什么稀物,今日赠你一个包袱,望你把它随身携带,平时不要打开,若遇战时受挫,再开不迟……”
杨五郎接过包袱,谢辞师父。
金沙滩战役,因受潘仁美所害,杨家将士死伤惨重。走投无路之时,五郎打开睿见法师所赠包袱,里面竟是一顶僧人的帽子和一身袈裟。此刻他才恍然大悟,随即披好袈裟,戴上僧帽,从密林中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辽兵见前面是一个和尚,就再未追杀。
五郎想到,这奸臣当道之世,纵然有心报国,也是大志难酬。于是就毅然上了五台山,在太平兴国寺随睿见法师学佛,取法号真宝。身为武将的杨五郎出家为僧之后,并未忘记国家的安危。一心想着保卫社稷安康,但佛门戒规中严禁刀枪剑戟的使用。一日不练,立即颓废,情急之下,心生一策,他用铁棍当武器,招收了五百个小徒弟,晨练鸡啼,晚练三星。
那一年,辽将韩昌来犯中原,宋室江山危在旦夕,杨五郎带着他日夜训练的五百僧兵冲出山门,杀入战场,在辽兵将领韩昌嚣张之际,杨五郎大喊一声,铁棒飞去,将这进犯者一命呜呼。此后,五郎铁棒成了传之久远的镇国宝物。那当年立下战功的“五郎铁棒”迄今保存在显通寺的“藏珍楼”。
太平兴国寺始建于北宋,距今集福寺不过百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一次特殊的际遇,这处宋代建筑及五郎塑像被炸毁。现在集福寺的杨五郎塑像是根据原来的泥塑复制而成。从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这里的游人与香客不断,除了礼谒佛菩萨之外,还有专程前往凭吊民族英雄者,爱国主义情怀得以展现。
集福寺现在供奉的塑像,是五台山唯一的杨家忠良形象。杨五郎英武豪迈,目光睿智,凝视远方,犹如纵观千里沙场,驰骋决胜的气概跃然眼前。
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显瑞法师走了。作为一位出家多年的比丘尼,在修习佛法的同时,始终爱国爱教。生前一贯秉承先师教诲,“出家并未出国”。爱护自己的祖国就是守护自己的心灵家园。一九九七年农历四月初四,他接过集福寺住持的重任后,首先着手塑制杨五郎坐像,主旨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此后的二十年中,显瑞法师除了开展正常的佛事活动以外,将处于危险境地的寺院重新维修一次,尤其是筑起了护寺围墙,费了力气与财物修筑了防止山体滑坡的护坡墙体。塑制了五方文殊像,修筑了藏经殿,保护了五台山一个较大的汉传佛教寺院。
显瑞法师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二零一七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安详示寂,世寿六十二岁。
与显瑞法师相伴三十余年的果通法师,不负众望,牢记显瑞法师的嘱托。在显瑞法师圆寂后,自觉从知客担任起了住持,顺理成章地主持寺院的全部工作。他非常谦虚,为人低调,做事稳重,继续履行显瑞法师生前制定的寺庙管理章程。进入二零一九年,组织全寺僧众认真学习国家新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事务管理条例》,让每一位僧人都懂得遵纪守法与信仰的关系,促进大家爱国爱教。如今的集福寺,管理有序,备受游客和信众的好评。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