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全山只有一座的尼姑庙——集福寺
五台山全山只有一座的尼姑庙——集福寺,位于台怀镇向北的公路边上。此寺原是喇嘛庙,曾遭“文革”洗劫,满目荒凉。后来重修,把各庙的尼姑都集中到这里,遂成尼庵,距台怀寺庙群500米,距大白塔约两公里。这里供奉着在此出家的杨五郎。
集福寺是一处修禅习静的著名十方尼姑庙,东北临碧山寺不过百米,西南和七佛寺相接,寺宇坐落在山腰,居高临下,昔为章嘉活佛“五处”之一。集福寺下有一座很好看的木牌楼,且风光秀丽。至此,但见这座三楼三门牌楼临道而立,却是彩饰华艳,构建不俗,周围密树婀娜,摇枝动骨。
从牌楼下踏石砌铺道而上,怡然又入幽处,集福寺隐而不露,其境曲雅。却待回头,一抹红墙就在高处,这就是红墙深院尼姑们修持的集福寺了。沿着山路上山,山风微微吹过来,带来松柏的香气,偶尔也夹杂着大殿里香烛的甜香,深深呼吸一口,长久被灰尘和汽车尾气熏陶的肺里终于沁进一丝清凉的空气。
集福寺又名洪泉寺,是一座喇嘛庙,建于清道光年间,寺宇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和建于高处的藏经阁,两侧有配殿及东西禅房等。寺内有殿堂僧房80余间,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殿内原供奉宗喀巴大师和长寿佛。
寺中庭院清幽。其中单檐四间阿顶式的三间大雄宝殿,四周出廊,雍容气派,殿内供释迦牟尼及迦叶、阿难两弟子,后为“西方三圣”,两壁为十八罗汉。文殊殿中供骑狮文殊、骑象普贤和骑朝天吼的观音(为“三大士”)。新建的七间藏经阁(左右又有耳殿),赫然雄踞高处,异常醒目,其下五层石砌高台踏道,汉白玉栏杆围绕,叠落有致,陡然就把一处寺院的高华雅韵展现得风采依依,成为瞩目神往的一处蓬莱仙苑。
远处是深褐色的山峰,灌木葱茏,但树很少,虽然叶子已经掉光,但是光秃秃的枝干向天,更显其倔强本色。更远处的山顶上覆盖着连片的积雪,一条公路环山而下,千百年来,无数场艰苦的战斗曾在这片山峦中发生,戍边的军人和虔诚的僧侣是这里的主角,因此这北方的山就自然渗透着一种坚忍的性格,无声地承受着亘古的寂寞。
大雄宝殿右侧的南配殿内,供有一尊很特殊的圣像,即杨五郎等身塑像。塑像身披铠甲,气宇轩昂。其神姿雄壮昂扬,勃发着凛然正气。
相传,杨五郎曾出家于集福寺附近的太平兴国寺(亦称五郎祠),投在五台山高僧睿谏门下。但他身在佛门,心系国家,培养武僧,击败韩昌,为保卫国土立下了不朽功勋。其徒弟爱国僧人真宝,又继承五郎遗志,在抗击金兵的侵略中,挺身而出,面对利刀,壮烈牺牲。杨五郎忠勇报国的故事在五台山广泛流传,故林彪在金刚窟修建行宫炸毁五郎祠后,集福寺的比丘尼为了让游人瞻仰到一代僧范英容,于此新塑五郎像一尊,并将殿宇改为五郎殿。还按显通寺藏珍楼中杨五郎当年用的81斤重的铁棍,重新复制了一根陈列于殿中。
五郎名满天下,深入人心,故游客信众多来此瞻其尊容。明代僧人正秀,昔时礼谒五郎祠后曾作诗赞曰:
正行将令,却入禅那。
外彰威武,内息干戈。
扫除六贼,戡剪四魔。
金汤教法,屏障山河。
名标寰宇,迹寄岩阿。
偶来稽首,谩说伽陀。
集福寺这处尼众集居静修的道场,本身就很有一些吸引力。朝圣游览者往往都争相到此寻觅观光,以一睹尼姑们的生活,想象着她们在妙龄年华,剪去青丝,褪去红妆,把一颗女孩儿的心紧紧包裹。待人们进得寺中,却是但闻般若妙音,整日舒卷和畅,比丘尼们行止有仪,一副超然脱俗的模样,寺院又极清幽雅静,可以说是人间的另一种境界了。
佛门的戒律严苛和繁多,规矩定得也很细微。卖门票的师傅不在,这个尼姑是不会亲手接过钱的,她脱下外套,示意把那钱放在衣服上,待游客放好后,她才会用衣服包起来拿起,既是对游客的尊敬,又显示了真正出家人的清净。
佛是信徒们精神的支柱,他们并非在天上俯瞰人间,而是存于人心,深察人的每一行每一动,给人们做与不做的理由和支撑。香火日盛的佛寺,也许真的是这红尘俗世中的一块净土吧!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