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笔记:不可或缺的黛螺顶

2020-08-17 17:42:59 来源: 东方连话

  即便仅仅从地理上说,从地势上说,黛螺顶的存在,对于台怀镇来说,甚至对于整个五台山来说都是一个奇迹。在山川河流之间人类聚集的台怀镇,在庙宇鳞次栉比,建筑已经将台怀镇之中的小山完全覆盖住形成了菩萨顶景观的地方,在清水河的左岸,居然就还恰好耸立着这样一座近乎直上直下的山峰。

  登上这座山峰,准确地说只要开始登这座山峰,在任何一个可以避开茂密的森林遮挡的位置,就都可以俯瞰作为五台山象征的白塔,就都可以俯瞰围绕白塔的车辆和人员的川流不息,就都可以遥望红墙灰瓦、翘角飞檐的台怀镇庙宇群,就都可以沉浸于由以上的一切组成的西天佛国、清凉世界。

  黛螺顶的存在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一处核心景观的登高观瞻的潜在愿望,让已经在以白塔为引领的寺庙群中走来走去转了一天半天的人突然就拥有了高远的视野和心胸,有了观望包括自己刚刚走过的路径在内的一切的勃勃兴致。实际上,从开始登山的阶梯路之始,就已经有了类似的惊喜:在山脚下的森林中将道路两侧完全遮蔽住的商贩摊位前走过,就很有一点琳琅满目的检阅感了。从蘑菇水果、首饰玩具、饭店小吃到旅游纪念品的一应之物摆满了道路两侧格式完全一样的一家家店铺,使人目不暇接,纷纷表示等下山回来的时候一定来买。其实从这里上山者已经很少有再从这里下山的人了。倒是从稍远的地方沿着转折的山路上去的人,以及从不远处坐缆车上去的人,才有可能从这里下山。

  是的,黛螺顶登顶是有这三种方式的,它们让游客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当然也各有优缺点。只用其中一种方式登山就等于是没有体验到另外两种登山方式的妙处,尤其是没有沿着传统的阶梯登山的话,就丧失了一份重要的体验,而且错过了沿途的众多风景。

  沿着阶梯登山,一共是1080蹬,与其他庙宇前108蹬、180蹬的设计几乎都是扩大了十倍的规模。这当然都是佛教文化之下、传统文化之下的格式追求。但是其中也必然有相差无几的高度要件的基础。人们走在这样近乎固定数字的台阶上先就有了一种冥冥中的神圣感。也正是在包括这样的神圣感在内精神性的内涵的鼓舞与感召下,在如此狭窄陡峭的阶梯上,也依然有人一步一磕头地虔诚上行着。

  实际上任何走上这高高的台阶的人,都是很难一气呵成地走上去的,都需要缓步慢行,都需要走上几步就停一停;这一方面是体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看风景的需要。在这登顶的“直梯”路上,既有庙宇(善财洞的上院),有俯瞰山下的视野,也还有丰富的植被。在平原上被小心栽种在公共园林中的胡枝子,在山路上不过是自然生长的野花;其作为秋日七草的小小花朵的紫红色优雅,仅仅是这里山坡上的一种随处可见的自然而然。

  登着阶梯的人,大多数都暴露了平常缺少锻炼的身体状况。不论年纪大小,鲜有能胸有成竹、匀速前进的。走着走着一屁股坐下,对上下山的人流形成堵塞的情形已经近乎常态。除此之外,这阶梯路上还有一步一磕头的人,还有坐定了念经书的人,而卖货的小贩则很自觉地躲开了主路,翻墙到了旁边的林地里,将货物摆在不是很高的墙头上。其中一位失去了双臂的商贩,好像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肢体不全的痛苦,津津有味地和对面墙头之外和他相对卖货的人侃侃而谈,谈的是人生哲理。而利用道路之旁的休息亭边的空地做饮料生意的母子俩则完全采取了一种爱买不爱的随缘态度,各自都低着头看着手机。不招徕,不吆喝。有人问价就回答一下,一点也没有鼓励成交的热情。人家扫码交钱了,才会拿出相应的一瓶或者冷的或者凉的或者常温的水来。当然任何饮料和水到了这样需要人工背上来的位置上都已经价格不菲,这一点那些买饮料的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明确体验,没有谁抱怨,也没有谁还价。

  上下山的人相遇,一般都会自觉地错开身体,让对方通过。如果有老人孩子沿着一侧的墙根扶着墙走的话,不管是不是正确地右行,人们也都会自觉的让过。不过有集体出行的人,一行人并排坐到台阶上,将上下的路几乎堵死的情况就多少暴露了他们的不懂礼数,甚至是对佛的不敬。这样的细节显示出来的公心的不足,到了山顶的庙里磕多少头烧多少香也很难挽回,何况他们大致上也不会有什么挽回的念头吧。当然这不过是道路受阻的人的想象,这种想象基于信仰以及信仰的观念对人日常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在每个个体身上都有差异性的表现,不过在整个五台山这样佛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在公德公心善心善意这方面总体上说还是比别的地方有明显的不一样的。

  上行下行的人相遇,最经常的对话是还有多远。下来的人总是会说不远了,加油。上行的人由是果真就又有了劲头,不再休息,而重新迈开了脚步,努力拔高,将自己沉重的肉身一点一点地挪向想象中的天国。

  黛螺顶的确配得上这样天国的想象。当然如果不买票进到山顶庙宇的里面,只是在写着曾用名“大螺顶”木牌坊下面的一点点位置上待一会儿的话,这样天国位置的确认就会大打折扣。庙宇里面,既在山顶上又充分平展开阔,没有分院落,而是一个“大平层”。几棵参天大树直指蓝天的高远之相,的确能让人在俯仰之间有长时间的沉浸之感。不必去看石碑,那几棵高大的远及唐朝的巨型松柏就是这山顶天国悠远历史的证明。而像这样的对联则是历朝历代的人们附加上去的描摹与歌颂:

  登螺顶仰观天空眼界自阔,

  临宝地俯览台怀胸襟更宽。

  一风吹树如雷吼实乃清凉境界,

  四季美禽演妙音真似极乐天宫。

  山青云白随处可通觉路,

  松风花语此地尽是禅机。

  即使不去烧香拜佛,只这样在天街天国一样的山顶平台上漫步或者静坐,也已经可以体会到人类加诸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回过头来赋予人间的无穷美感。

  在我们虽然身处各地却也无一不在凡间的生活状态对比下,五台山这样蓊郁苍翠自然环境极好的地方本身就已经是超拔红尘的高远所在,好像所有既定的道路都会有某一段是模糊的才能最终抵达这样堪称理想化的天国。那一段模糊的路径就是凡尘与天国的某种机关,就是我们终于可以有一次超越自我的关节点;顺着陡峭的阶梯爬上黛螺顶的过程,大致上就属于这样的关节点吧。而在整个五台山这样的理想世界里,黛螺顶山顶庙宇这样的地方又是一个并未标明却也可以充分肯定的高峰体验的所在。坐在黛螺顶的庙宇里,就是在做天国漫步。正如泰山最美的一段是登顶以后的天街一样,黛螺顶山顶庙宇里的这种好感觉也已经可以代表五台山旅行的一种好感觉的极致。

  黛螺顶正是在这样地理的意义上,在这样环境的意义上,在这样心理的意义上,当然也是在这样宗教的意义上,形成了、满足了人们对一处西天佛国极乐世界清凉之地的无穷想象。不能设想如果没有黛螺顶五台山的观感会是什么样子,只有有黛螺顶的五台山才是完满的,才是充分的,才是没有遗憾的。

编辑:乔智君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