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圣境、蕴结灵峰——五台山碧山寺

2024-04-07 11:15:09 来源:智慧五台山

  五台山旅游网4月7日消息 2009年,碧山寺作为五台山的10个代表性寺院之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名录。

  碧山寺位于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脚下,创建于北魏,重修于明代,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曾名为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代乾隆年间改名为碧山寺,宣统年间,又称为广济茅蓬。

  宣统二年,有乘参、恒修两位修行人朝礼五台山,上到北台顶时,天气突变,朔风凛冽,把脚冻伤了。他们还在北台的华严岭,见到两个被冻死在半路的人。两位老修行者誓建一座茅蓬,供朝礼北台的僧人和居士们歇脚和饮居,于是,创立了“广济茅蓬”。后来,广济茅蓬又与碧山寺合成一体,碧山寺由子孙庙改为十方丛林。

  按照佛教的规定,十方院是专为招待游方僧人设立的寺院,任何人也不得把它攫为私家寺院。这个寺庙也有如下三个特点:凡南来北往的游访僧到此,都管吃管住;方丈和尚实行选贤制;丛林师父们度的弟子不得在本寺常住。由于上述原因,碧山寺广结善缘,聚集高僧名师,影响越来越大。

  碧山寺占地面积二十四亩,有殿堂楼房五十余间。牌楼,面宽15.3米,三门四柱,檐下斗拱密致,雕工精细。中间楼檐下,正面嵌有“清凉震萃”牌匾,其上又嵌有民国18年(1929)所刻“清凉圣境”牌匾。背面嵌有“蕴结灵峰”牌匾,其上又有“敕赐名山”牌匾。中轴线上有四座大殿,第一进大殿是天王殿,门额上方悬有横匾一块,上书“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几个溜金大字,为民国年间所题。殿内正中的佛龛内,供有弥勒佛,两侧立四大天王,绕过弥勒佛,后门正中的龛内立有护法神韦驮。第二进大殿是毗卢殿,又称雷音宝殿。殿门上悬挂“雷音宝殿”金字牌匾,殿内正中供毗卢佛,两壁供十二菩萨,所有菩萨的后背都饰有灵光,显得庄重而有气派。第三进大殿叫戒坛殿。门额上悬木匾一块,上书“护国戒坛”,殿内正中设有青石砌成的戒坛,长五点一米,宽五米,高一点二米,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现存的戒坛为明代遗物。《中国佛教》一书中讲,一般传戒,信徒需受三坛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戒坛上供有一尊缅甸石雕玉佛。据说,民国十七、八年,有一名江西老修行同一位老僧去朝印度,经过缅甸,共请了三尊玉佛回国,一尊置于上海,建了玉佛寺,一尊置于武汉归缘寺,另一尊即此。大殿两旁排列的十八罗汉。都是一色的金身,系由特珠工艺制成,称为漆纱罗汉。最后一进大殿在靠山脚下的一处高台上,单另为一个小院,大殿坐西向东,有南、北两侧的堂屋陪衬。大殿面宽五间,上下两层,原为藏经殿,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刊印之三藏经全部,计七千五百余卷。大殿正中靠后墙,塑有一座高大的弥勒佛像,头部伸到了二层大殿上,肩上有肩花,左肩有宝壶,右肩有法轮,是表示未来之福。

  碧山寺碑记较多。戒坛殿前,有明成化丁未正月立的重修碑记,有明弘治元年立的石刻经幢,有明正德申戍庚午月碑记,雷音殿后墙北侧,有康熙十九年御制五台碧山寺碑。

  由此可见,历史上碧山寺就是五台山的一处大寺。

编辑:侯慧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