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释迦牟尼七日成佛 “打禅七”到底多重要?

2020-11-03 14:43:56 来源:今日头条

  众所周知,《楞严经》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可以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楞严经》在古代被收入《禅门日诵》中,成为了僧众每日必做的早课;而在历代在打禅七之前,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法会”。因此,到现在还有很多寺庙的僧人每天的早课都会诵读《楞严经》。由此可见,楞严咒对于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

  打禅七是笼统的称法,“打禅七”其实是用禅宗的参禅方法打七。“打七”是佛门中精进修行的一种仪规,修行的方法有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禅七”是用禅宗的参禅方法;“佛七”是用净土宗念佛法门打七;还有像专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观音七”和专持楞严咒“楞严七”等等,都是随修行法门而得名的。

  “打七”源自于释迦牟尼成佛以前,他在菩提树下打坐、冥思,发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然后在第七天凌晨,他看到启明星冉冉升起的时候,终于悟道了。再后来就有了七日成佛的说法。

  打禅七时,修行者集中在禅堂,以七天为一个单位,严格修行。但是一般人不可能和佛陀一样,用七天时间就开悟。所以,打禅七一般是连打七个七,也就是四十九天,当然还有更长时间的,像是打十个的、十二个的。打禅七是为了调身修心,让身体不乱动,让心不打妄想。打禅七的最终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打禅七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必须有所收获。所以打禅七的地点,禅堂就被比喻成一个“选佛场”。

  很多次说到《楞严经》是一部大乘经典,虽然比较晚译出(在公元705年译成),但其义理精深,在中国佛教上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楞严经》可以说是八宗兼容,各个宗派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呼应处,但是与禅宗才是最为密切,著《楞严会解》的元代惟则大师说:“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所谓“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在历史上有许多因为《楞严经》开悟的大师。例如:《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的唐末,玄沙备禅师阅读《楞严经》后“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大明高僧传》第七卷记载的法常法师:“一日,阅《楞严经》而能义通法海,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天台山万年寺,参谒雪巢,一见即机语契会,雪巢乃命师掌理翰笺,大有风彩。一日,写一渔父词于室门示众,书毕而逝。”等等。

  而法常法师写下的渔父词,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楞严一笑》,在写完后法师就进入了涅槃。《楞严经》被历代高僧大德美誉,称其为“统摄佛教经论的教诲指南和禅宗正眼”,更是有“楞严兴,正法兴;楞严灭,正法灭”的说法。

编辑:刘寰羽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