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心不在这7个地方 读懂了才能破迷开悟
《楞严经》是佛教经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有人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就跟着灭了,如《楞严经》不灭,则正法时代就在眼前。”清朝有个人更是写诗如此夸赞《楞严经》: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
除了在佛教中意义重大,在士大夫阶层也是广受关注,苏轼在被贬到儋州的时候,经常看《楞严经》,《楞严经》陪他走过许多艰难的心路历程;王安石除了书写《楞严经》,更是写诗奉劝女儿时刻奉持《楞严经》。
《楞严经》是佛教修行大全,有这样的句子: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凡人若想开悟,《楞严经》是不错的选择,带你破除心中迷雾,破除心魔,找到本真。
阿难遭受摩登伽之幻术,归来佛所后,佛问其心目之所在,通过一问一答,佛欲破其妄想心,因此有7处征心之说。
佛七次询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依次这样回答:
1、心在身内
2、心在身外
3、心潜在根里
4、心在内外明暗之间
5、心在随所何处
6、心在根尘之中
7、心在无所著处
阿难层层递进,但是阿难的回答,佛都一一否定,这些都是错的。
佛在《楞严经》中问阿难心在哪里,并一一举例,作比喻,就是为了告诉阿难:后天的意识并非你的真心,大脑里面的思维不是真正的你。
佛说:“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有生有灭的皆非真心。”
佛并没有直接告诉阿难真心在哪里,而是一步步引导阿难自己去寻找真心之所在。因为直接说的东西是无法开悟的,唯有在引导下自己理解方能开悟。
就像你跟孩子说跑太快摔倒了很疼,孩子无法理解,只有自己摔倒了他才真正能感知疼是什么意思;就像课堂上,老师直接给学生答案,学生是没有任何收获,而通过做题,自己去思考得出答案,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答案的由来与意义。
《楞严经》是一环扣这一环,如果没有看到最后是不明白的,直到后面文殊师利站起来总结,才说清楚心在哪里。
憨山大师曾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因为《楞严经》是一代法门的精髓,是佛之正法。
世间有50种阴魔,世人很容易误入魔障,上了魔王的圈套,陷入自己的心魔之中,唯有深刻理解,甚至背熟,才能“熟能生巧”,悟懂一二。
《楞严经》除了是开悟的宝典,里面更是文辞优美,“其文秀丽”,古人从文学上这样说《楞严经》。
有人说《楞严经》是伪经,因为他们不理解,中了魔的圈套,魔害怕《楞严经》,只有让大家不相信《楞严经》,他们才有生存的机会。
《楞严经》传到中国是相当不易的,古印度《楞严经》被奉为佛宝,禁止外传,在边境有设防。般刺密谛法师为了将《楞严经》带出印度,传到中土,将《楞严经》藏在臂膀之内,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才将《楞严经》传到中土,发扬光大。
编辑:凌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