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源于?
2016-04-21 16:24:23
来源:
忻州地区百姓一股将清明节称做寒食节。在其他一些地区,寒食节则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年从这一天开始,过节百姓为纪念春秋时代名臣介子推而三日不生火做饭,故谓“寒食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逃避母后骊姬的迫害,流亡国外,历尽艰险。入卫国境后因饥饿无处觅食,寸步难行。随臣介子推割下一块腿肚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史称“割股奉君”。19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返回故国,继承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执政后,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替他抱不平奏请晋文公封赏,可是介子推却隐居绵山侍奉老母。晋文公非常懊悔,亲自去绵山找寻,但介子推避而不出。随从献策说:“要急见,烧绵山。”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到介子推的影子。几天后,才发现介予推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为了纪念他,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并立祠庙,把定阳县改为现在的“介休县”,即介子推休息之地。把放火烧绵山的那一天定为“清明节”。老百姓出于对介子推的敬佩,每逢这一天,都祭祀他,忌烧火,吃冷食,所以“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吃寒食之习惯,在本区逐渐演变为蒸“寒燕”,赠送亲戚幼儿。“寒燕”是用白面团捏成鸟兽鱼虫瓜果,涂以各样颜色,再插在柳枝上。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