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剧种展演让戏迷过足戏瘾
五台山旅游网8月29消息 欣逢盛世梨园汇,百花齐放竞芳华。8月26日晚,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展演第一场演出在太原工人文化宫成功举行,13个稀有剧种节目精彩亮相,赢得现场观众的连连喝彩、阵阵叫好。本届展演活动由中共山西省宣传部指导,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省晋剧院、山西省京剧院、山西省艺术研究院、山西省戏剧促进会、山西省演出行业协会承办。
开场大戏由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彩平、国家一级演员刘文海和王婷、李小飞以及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的白香兰、白香玉、何育业、董贤喜为观众带来山西省新创的耍孩儿和北路梆子戏歌《千古一塔》。
灵丘罗罗腔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流行于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为观众带来精彩的《小二姐做梦》选段。
凤台小戏产生于明末清初,是由说唱“西厢曲”发展而来的,主要流布晋中和顺一带,结构简洁,篇幅精练,故事集中,形式活泼。曾获全国群星奖的凤台小戏《县长遛牛》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河东线腔,民间俗称“线胡腔”,发源于我省芮城县。早期的线腔即提线木偶戏,又称“吊线猴”,由艺人提线偶表演,配以唱腔。河东线腔的代表剧目《七斤三两》也来到了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展演的舞台。
在山西共有有祁太秧歌、襄武秧歌、朔县大秧歌等9个秧歌剧种,襄武秧歌《柴胡情系刀把咀》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寿阳高跷竹马戏,发源于寿阳县平头镇罕山郭家沟,是由当地远古傩舞爱社、蚩尤戏演变而来。高跷竹马戏演出的三国戏,更是独具特色。寿阳县荣昌晋剧团也为观众带来经典剧目《三英战吕布》。
晋南眉户,原称“迷胡”,俗称曲子戏,因曲调婉转缠绵,使人听之入迷而得名,1955年,改称“眉户”。眉户《祥林嫂》在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为题材改编创作的众多现代戏中,独树一帜。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闫慧芳更是来到现场为观众献上《祥林嫂》选段。
晋中弦腔流行于以夫子岭村为主的晋中、河北一带,行当齐全,须生唱功戏占比较大,因而有“胡子戏”之称。晋中弦腔《闯山》就是其中代表。
临县道情是由说唱道情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在晋西北的临县以及吕梁山沿黄河一带,其传统唱腔为曲牌体,分为平调和小调两大类,近现代以来借鉴了板腔体唱腔的结构方式,使唱腔向板腔化发展。现代戏《吕梁护工》赢得了台下观众的好评声。
山西赛戏,民间俗称赛赛,素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其表演来源于周之“乡傩”、汉之“象人”、唐之“大面”,曾是一种流传广泛的传统宗教祭祀表演艺术。山西赛戏《宋太宗游五台》选段让观众领略到了别样风采。
扬高戏是以船工撑篙(木杆)所唱的号子为基调发展起来的地方小剧种,主要分布在山西省芮城县沿黄河一带。扬高戏属于多声腔剧种,剧目内容多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和神话故事传说,唱腔尾音上扬,多用手锣伴奏。芮城扬高戏《大舜种麻》使观众感受到了扬高戏的别样风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壶关秧歌,原称“西火秧歌”,形成于明末清初,早期经常在街头、饭场、打谷场和炕头演出。它没有弦乐,只有铜器伴奏,所以又称“地圪圈”秧歌和干板秧歌。壶关县人民艺术剧团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壶关秧歌《干石山上的奇迹》选段。
二人台是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池银寿老师和他的爱人王惠珍老师联袂为观众带来精彩的二人台联唱。
本场演出既有各稀有剧种带来的优秀传统戏,也有很多新创剧目。几十余位戏曲演员为观众奉上了13个精彩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古韵历史悠久,新声腔调丰富,这些稀有剧种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山西省这片丰厚的戏曲沃土上全面展示了不同剧种的艺术价值、文化特质和发展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进步发展。充分展现了山西省作为戏曲大省的深厚底蕴,彰显三晋戏曲多姿多彩的时代辉煌,让观众尽享戏曲盛宴。
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展演于8月27日-31日继续演出,各剧种名家、青年新秀以及荣获我省戏曲票友大赛的“名票”,将轮番登台、各展风采。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演出剧目片段达80个之多,将为省城观众带来难得的戏曲饕餮盛宴,让广大戏迷过足戏瘾,还请广大观众敬请期待。
编辑:武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