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风晋俗》之忻州——忻州炕围画
五台山旅游网5月14日消息 炕围画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民间的室内装饰画,亦称“墙围画”。
我省的吕梁、晋中、忻州和雁北地区由于属高寒地带,在冬季,农村中家家户户都用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蹭脏衣物被褥,于是人们用刷墙所用的白土,用胶水调成涂料,在环炕的墙上涂上高约二尺多的“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免弄脏衣物。后来,人们为了美观,在实用的基础上,以墨线绘以简单的线条边饰,中间再画上花卉等图案,最初形式的炕围画出现了。随着人们经济条件和审美要求的提高又以颜色彩绘,清油罩面,既鲜艳明亮,又坚固耐久。时间长了,以湿布揩擦,光亮如新。因此,炕围画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
忻州的炕围画作为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由过去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画工由于有绘画基础而一专多能,因此,炕围画成为民间绘画的综合体,边道多借鉴建筑彩绘图案,画空内容取材于民间的木版年画和各种画传图谱,有着很强的程式化色彩。
边道的种类很多,由吉祥寓意的图案纹样反复连续而成。常用的有:退色边、万字边、卷书边、玉带边、竹节边、冰竹梅边、狮子滚绣球边、富贵不断头边等等。或古朴典雅、或新颖别致、或简洁明快、或精细考究、或平面展开、或立体凸现,可谓百色百样、美不胜收。每套炕围画边道的繁简多少不尽相同,但都是巧妙组合,相映成趣。
画空也称“池子”,是炕围画的点睛之处。有长方形、圆形、云朵形、扇形、菱形等多种形式。所绘内容有人物、花鸟、山水、风景。表现手法多样,有工笔重彩、水墨写意,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装饰粉画等。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故事、戏剧人物、名人事迹。一般有“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太公垂钓”、“苏武牧羊”、“四美图”、 “二十四孝”等。或选用神话传说,有“嫦娥奔月”、“麻姑献寿” 、“白蛇传”、“天仙配”,或戏剧“莺莺听琴”、“貂蝉拜月”、 “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金水桥”等。
画空内的山水画多为高山奇峰、飞瀑流泉、碧树烟云。风景画则多是各地名胜:北京的颐和园、北海的白塔、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桂林的山水、太湖的渔歌帆影以及由此变化而来的青山碧水、亭台楼阁、曲栏长桥、绿树白云构成的各种画面。
锅台上方的称为锅台画,由于其位置显,面积大,因而画面精彩而工细,内容多吉祥喜庆,如花瓶中插月季花为“四季平安”,鹿鹤相聚为“六合同春”,松竹梅图为“岁寒三友”,锦鸡与花是“锦上添花”,娃娃坐莲花为“连生贵子”,猫与牡丹蝴蝶组合为“耄耋富贵”,花团锦簇,取意吉祥。喧闹的春色,时时化解和抚慰着人们饱受生存之累的心境。勃勃的生机,常常激发着人们热爱生活的兴致。这些题材内容的含义,寄寓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希冀,故而倍受人们的喜爱。
忻州的炕围画集品类众多的艺术形式,容五花八门的表现手法,纳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倾其所爱,尽其所想,反复铺陈,叠加组合,构成了其大红大素,大雅大俗的美学品格,风靡一时。我市著名画家郜继善、阎眉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炕围画美术作品,多次参加了省、区美术展览。当时最为流行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海港》、《杜鹃山》等工笔人物画也出现在画空中,人物塑造精微,英姿勃发,精神飒爽,形象突出。边道图案表达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人民的美好生活,彰显出时代精神、环境气氛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家的气质和精湛的绘画创作水平。
编辑: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