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黍子的故事
五台山旅游网10月30日消息 黍子不太为人们所熟知,但实际上是当地农作物中最为贵气的一种。神池黍子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当地多用来磨制黄米面,又叫糕面,可用来做软软滑滑黄澄澄的油糕。各种喜庆宴席或者招待重要客人,当地人们都会炸油糕,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口感绵软筋道,吃了后很耐饥管饱,有民谚道“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荞面饿断腰”。
油糕是一种很隆重的食物,老百姓在家里吃一次油糕往往需要很大的决心。油糕做法复杂,既要和面,又要揉成形状,做成大小相仿的面团,有时还会包馅料,经过在滚烫的油锅里煎炸后,最后蘸着白糖吃。油糕是老辈人传承下来的美食,可想而知在以前吃饱还成问题的年代,油糕肯定是一种身价很高的食物。延续到现在,每到重要的宴席就少不了油糕的影子。
油糕的贵气还体现在吃的时候不能怠慢。当一盘金灿灿的油糕端上桌的时候,人们都会大声招呼“赶紧蹭热吃吧,上好的油糕”。老年人都知道吃一顿油糕也不难,但要做得非常好,众口称赞绝不容易。做油糕既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大工程,又是一个冷热必须把控得当的技术活,不是那么简单的。大家都知道刚出锅的油糕够不够软很重要,不知道为什么,油糕稍一放置就会变硬,口感就会变差,所以上桌后要蹭热吃。当然老年人还有很多衡量油糕好坏的指标,那是年轻人永远吃不出来的感觉。
其实很多孩子们对油糕这种看似高级的食物并不买账,虽然老年人每到饭桌总是很推崇油糕,让大家多少应该尝一尝。但是吃油糕对孩子们来说麻烦真的很多,由于很软很滑,用筷子夹又不能太用力,速度还要快否则油会掉到桌面上。而且油糕即使是一块也不小,分量足,油量大,全都吃完了可能太撑,吃不了剩下黏黏糊糊的,不仅不好看甚至会被长辈说道。孩子们吃饭喜欢简单直接开开心心,不喜欢小心翼翼,也就往往对油糕躲躲闪闪。
可是人们对生活的感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的丰富而改变。当年的小孩子可能已经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各种宴席,吃饭已经不是小时候狼吞虎咽填饱肚子的需要,而是一种众人说说笑笑,为了纪念某件事而组织的一次聚会。这时端上的油糕无论如何都想尝尝,边吃边与身边的人谈论油糕的味道,夸赞主家人的善于操持,饭菜得当,礼貌周到,这样吃饭才算圆满,才算不虚此行。
油糕总是被请上各种席面,还因为寓意很好,“糕”与“高”同音,象征着长高、高升等向上的意思。在食品短缺的年代一滴油是多么珍贵,用油炸过的食物就更加难得。这种印象传承到现在,宴席上有了油糕也就有了压轴菜,有了美好的祝愿。
其实黍子还可以酿酒,代县黄酒颇为出名,酿造工艺传承历史悠久。“金波沉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的诗句出自金代礼部尚书赵秉文,金波即指代州黄酒。在民间有“南绍(绍兴)北代(代州),黄酒不赖。”的说法。神池黍子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代县生产黄酒企业众多,不知酿酒的黍子与神池黍子有何不同之处,或许可以发掘一下神池黍子在酿酒方面的前景。
虽然油糕是一种上好的食物,但只能出现在大小饭桌席面上,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应用场景范围非常局限。神池黍子要想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还需要开发更多的产品,发掘更多的用途,任重而道远。
编辑:和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