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忻州的年文化

2022-10-14 09:11:44 来源:话说忻州

  五台山旅游网10月14日消息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影响农耕收成的自然性因素处于决定性地位,所以四季的更替循环,给自然界的生命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先民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祈求、庆贺这种更替的顺利运转。这些节日仪式,突出地表现在尊天敬地和尊祭祖宗上。这种淳朴的求福止灾的心愿,尤以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为甚。

  春节,即农历的正月初一,民间俗称“过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我国古代农历中称其为“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南朝梁代萧子云著《介雅三首之三》中说:“四气新元日,万寿初今朝”,表达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之意。”

  忻州有其独特的年俗文化。传统的年俗活动非常丰富,时间上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二十五老天仓,一系列的年俗文化活动主要有:

  腊月二十三——小年;腊月三十——除尘、打扫、贴春联、垒旺火、摆书;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初二——接财神、女儿回娘家;正月初三——祭祀老人,上坟烧纸;正月初五——破五;正月初十——十指,老鼠娶亲;正月十三——杨公忌;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二十——小天仓;正月二十五——老天仓。

  每逢春节,忻州大地无论城区农村,还是小家大户,都是鞭炮声声,一片热闹景象。出门在外者,都要在腊月三十前赶回来,一家团聚。腊月三十要扫院子、垒旺火、贴春联、挂年画。晚上,坐在炕头上通宵达旦,俗称“熬年”。初一过后,整个正月几乎都沉浸在年的气氛中。忻州的过年,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蕴味无穷。

  忻州老百姓过年的年前准备,主要是以准备食物为主。腊月里忙忙碌碌地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是忻州过年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又突出地表现在蒸花糕、枣山、钱龙儿、毛篮儿上。忻州民间素有“蒸花糕,捏枣山,过年人家闹得欢”的说法。所谓“花糕”,就是用小麦粉做主料,红枣为陪衬,妇女们精心制作的一种面蒸熟食,因呈圆形且像糕状,上面用枣装饰如花,所以称“花糕”。花糕在忻州民间过年的用场很大,它既是食物,又是很重要的供奉品。据史料载:“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微旨》记载:“月晦(此处专指岁末三十夜晚)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以上说明炎帝不仅“光融天下”,而且“白人罪状”,善良的忻州人民以蒸“花糕”来供奉灶神,其蕴有三:一,花糕造型浑圆,意寓着人们祈祷灶神上天后扬长避短,“言好事,降吉祥”,在天庭替人们打个圆场,使人间安康祥瑞;二,花糕用红枣陪衬,花团锦簇,象征着炎帝灶神衣着漂亮;三,用红枣点缀花糕,枣是绯红色的,象征着炎帝以火德王天下,而且炎帝最后寄托于灶神,枣粒即为炎帝将兵多多,气势壮大。

  枣山的用料和制作方法与花糕基本相同,只是形状有别,枣山呈山形,似峰峦状。枣山供于财神位前,以求财神降福,财多粮足。在忻州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赵玄坛,玄武神,姓赵名朗,字公民,即传说中的“赵公元帅”。其人叱咤风云,气贯长虹,苦心修炼,终成至道,后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他主持公道,正义刚直,买卖求财,开源进宝,造福百姓。他被民间认为是光明的化身,幸福的标志,是受苦、受难者的福音。人们为其建庙——“玄坛庙”,歌颂功德,誉其为“财神爷”。忻州人民捏枣山象征财神腾云驾雾,驰骋天地之间,也意味着攀援高升、财旺气旺。

  忻州人民蒸钱龙儿、毛篮儿,强烈盼望摆脱贫穷愚昧,渴望幸福富裕,洋溢着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钱龙儿”,也是用白面蒸的熟食,上面盘着两条龙,是专门为男子蒸的,在正月喜庆的时候吃。在二月初二那天忻州还有“引钱龙儿”的习俗,让男子吃“钱龙儿”是希望其新的一年多赚钱。“毛篮儿”是专为女儿蒸的,用白面做成花篮形状蒸熟,女儿吃“毛篮儿”是希望女儿嫁个好人家,回娘家时用篮子多提东西看望父母,忻州民间有“男吃钱龙儿多挣钱,女吃毛篮儿好过年”的说法。

  腊月二十三,忻州人叫“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灶王母(忻州俗称灶爷爷、灶奶奶)上天的日子,他们的职责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天,家家户户把蒸好的面食摆在灶神位前,欢送其上天。灶王上天之前,人们先把旧的灶神画像撕下来烧掉,然后重新贴上一张新的灶王画像。这画像很有风格,色彩斑斓,上面有老皇历、农历节气,甚至还有风水八卦、宜忌事宜。民间认为,灶王上天后,直赴天庭,报告人间的善恶之事。为了祈求灶神“言好事”,这一天,忻州家家户户、大人小孩要吃“粞板子”、“粞蛋子”、“粞麻糖”等有粘性的糖食品。据老辈讲,这天晚上吃麻糖是想让家人糊着嘴、少说话,不至口无遮拦,影响了灶神的好心情,大意就是请灶神在天庭述职时美言几句,报喜不报忧,论功不究过。民间有“二十三,吃粞板,灶爷爷上天说好话”的说法。

编辑:和青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