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美食——大同篇(六)

2020-08-02 10:02:39 来源: 中国黄河电视台订阅号

  “吃在大同”这句话确实名不虚传。相比一些高档酒店里的精品大菜,大同的特色小吃更能体现这里的风土人情。大同的各色小吃,不仅受到大同人的青睐,更让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争相寻访。

1.抿豆面

  抿豆面,晋北地区的名吃,大同当地人的日常早点之一。抿豆面的“抿”字来源于制作时使用的一种特殊工具——抿床(光滑的金属平面,上带大量小圆孔),制作时将豌豆面粉和白面粉和成的面团放于抿床上,抿床放置于沸水锅上,然后用力向前搓压,透过小圆孔将面团“抿”成短条状并下入热锅中,迅速汆熟后捞起便可。配上咸香适口的汤汁和卤子,用勺子舀着吃,既顺滑多汁又爽口柔韧,还带有浓郁的豌豆香味。抿豆面比较软嫩,口感爽滑,易于消化。

  除抿豆面外,还有一种往往相伴而出现的食物叫做抿八锅(抿扒股),其制作方法与抿豆面类似,只不过将豆面换做了土豆和莜面,同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拿糕

  晋北一带有一种饭食叫“拿糕”。“拿糕”的原料,山西的左云、右玉一带多用莜面或荞面,而到了怀仁、大同一带则多用玉米面。

  所谓“拿糕”,就是将玉米面、莜面或荞面放在水里,边煮边搅,待面和水煮凝,能够用筷子夹起来,“拿糕”就做成了。怀仁人管这一过程叫“打拿糕”。

  “打拿糕”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包括烧水、下面、焖熟、搋、和等好几道工序,技术含量也是很高的。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下面”。

  “下面”要把握火候。水温在60至70度左右是下面的最佳时机。下早了,做出的“拿糕”发憨;下迟了,面进入水里,马上形成大大小小的面球,做出的“拿糕”夹生。下面时,不能将面一下子倒进水里,而是左手将面抓起,让面均匀地从手指间漏出,撒入锅中,一边撒面,右手持筷子在水里不停地搅动,这样做出的“拿糕”,才能不带“面球”,不会“夹生”。

  为了防止糊锅,最后用铁匙铲几下锅底,再往锅底浇一勺胡麻油,拿糕就大功告成了,这时候拿糕的香味已经飘满了整个房间。

  “拿糕”一词,是典型的蒙汉结合词汇。“拿”,为蒙语“nanggi”的音译缩读,意为“有黏性的”,和汉语的“糕”合起来,“拿糕”由此得名。

3.稠粥

  稠粥是另一种大同地区流行的早餐主食,但是这个名字其实相当地误导人。稠粥,其实已经完全不见粥的模样,而是将小米熬煮至水分完全蒸发变为团状后盛出食用。“稠粥”一般用纯小米或小米中掺和一定数量的山药块、西葫芦块、胡萝卜块以及各种豆类(绿豆、扁豆)做成。

  食用稠粥时往往要配上一些带汁水、爽口的小菜,这样才能充分享受那谷物的香甜与粘糯的口感。

4.荞麦圪坨

  大同地区很适合种植荞麦。荞麦经过加工磨制成为荞面。荞面的吃法很多,有擀面条、压烙、烙饼、捏圪坨。在家这么多乔荞面小吃中其中以捏圪坨为最讲究。

  捏圪坨又名捏猫耳朵。煮熟以后,浇以鸡蛋、豆腐皮、金针、木耳的素卤汁或者浇以羊肉臊子、猪肉臊子的荤卤汁,蘸而食之,味香可口,别具一格。

  食物是一种文化印记,它承载着人们的秉性,也记录着我们的初心。

编辑:赵晏莹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