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回族饮食中的佳品——羊眼包子
五台山旅游网7月22日消息 “羊眼包子”是山西长治回族饮食中的佳品。其取只小绵羊的前胸肉斩碎,加黄酱、面酱、酱油、香料、大葱白、香油、精盐、花椒水制成肉馅;再取上等面粉加面肥做皮。制作时取500克面粉包30个包子。皮白、皮薄、肉多、味厚,提起像盏灯笼,放下像朵菊花,精制新颖,小巧玲珑,故称之为“羊眼包子”。这种包子料精、费工,绛营不挣钱,白食费时间,所以平时家里不常吃,一般在回民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生节、圣纪节)时食用。一口一个,美不胜收。一家揭笼,十家享受。如果油煎,魅力无穷。;
说起“羊眼包子”的故事,在长治回族民间还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清朝圣祖康熙帝乔装打扮微服私访,当走到河北保定城,人困马乏,于是同随行人员走进一家回民包子铺打尖。当店小二端上三杯盖碗茶和三盘小包子时,康熙帝便问店小二:“怎么你们这里的小笼包子小的这么出奇呢?”店小二说:“这不是小笼包子,是‘羊眼包子’,所以小得出奇。”康熙帝用筷子夹了一个放在碟子曜仔细地观察,只觉得阵阵香味扑鼻,放到嘴里一嚼,果然味道鲜美。但是,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见“羊眼儿”,便问店小二:“我怎么看不见肉馅里的羊眼呢?”这时店掌柜出来忙回答:“客官,肉馅里没有羊眼,只是这包子做得精致,小巧玲珑,个头像羊眼,就给他起名‘羊眼包子’。”康熙帝吃了两个,觉得非常好吃,便让掌柜的取出纸墨笔砚题诗一道:“出京来到保定城,偶遇精点羊眼珍。形象菊花吃不够,魅力无穷再来品。”月余后,康熙帝返京回宫后,特派御膳房将“羊眼包子”的配方和做法学会,专供帝王后妃享用。
又有一种传说是:慈禧(小名叫龄娥)童年时,其父将她卖给潞安府(长治)衙惠征当丫环,因脚上长有两颗“凤凰痣”,被收为养女,取名玉兰,玉兰从小聪明伶俐,每天除在府衙西花园读书绣刺外,还要妆饰打扮得像仙女一样,很受惠征夫妻的宠爱。玉兰成了大家闺秀后,也就不是民间的野丫头了,所以说话不露齿、吃饭张小口。一天中午餐桌上多了一盘大包子,形美,色白,味醇,吸引了玉兰小姐,当她取了一个咬了一口,发现她抹得口红都黏在了包子上,便对母亲说:“这包子太大,口红黏得哪都是,不如让厨房蒸盘小包子吃。”惠征夫人叫来厨房师傅对他说:“将大包子取下,重蒸几个小包子让大小姐吃。"厨师说:“这种包子不是我做的,是在府坡口一家回民程记包子铺买的。”夫人说:“你去找人家说说,能否给大小姐蒸几个小包子尝尝。”不一会包子铺的店小二送来一盘小得出奇的小包子,玉兰就一口一个,连吃了两个,说:“好吃,很好吃,小得就像羊眼儿一样,以后每天中午给我送来一盘。”后来玉兰进宫晋升为西太后,“眼羊包子”即成了她午餐必食的点心。
编辑: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