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七彩盐湖滋养千年文明
五台山旅游网3月3日消息 “盐,咸也,从卤监声”,作为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共同选择,盐是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都不可或缺的化合物。
运城盐湖位于中条山脚下,年复一年来自中条山的南风是运城盐湖产盐至关重要的气候因素。金玉敏 摄
山出海走,古老湖泊形成;天日映成,洁白盐层析出。伫立在中条山脚下的山西运城盐湖旁,仿佛听到猎猎南风中古老琴弦被抚拨,“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运城河东池盐博物馆内陈列的舜帝抚琴吟唱《南风歌》的场景。郭冠东 摄
一曲《南风歌》吟唱出盐之于民生福祉的重要作用,地处内陆腹地的运城盐湖几乎成为历朝历代必争必治的重要战略资源。不论是上古传说中黄帝战蚩尤的血雨腥风,还是史料记载中周穆王、汉成帝、汉章帝、唐太宗以及康熙等帝王先后巡视盐池,无不诉说着这一静卧在河东大地上的潋滟银泊对于华夏儿女繁衍生息的历史性贡献。
运城河东池盐博物馆内陈列着描绘古人在运城盐湖晒制食盐的油画。毕玉才 摄
“天下之赋,盐举其半”,古称河东盐池的运城盐湖被历代封建王朝都视为“国之大宝”。唐大历年间,河东池盐的盐利甚至占到全国财赋的八分之一、全国盐利的四分之一。作为当时重要经济命脉与税收大宗,河东盐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中条山上与盐池相守的虞坂古盐道始凿于西周初期,如今深深车辙槽印仍然清晰可见,恍惚间仿佛窥见袋袋池盐运往中原的闹忙景象。
运城盐池晒盐技艺(运城河东制盐技艺)又称为五步制盐法,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核心步骤包括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和铲出。运城河东制盐技艺于2021年6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工人在运城盐湖铲收原盐。薛俊摄
从日晒天成、自由捞采,到天日曝晒、集工捞采,再到垦畦浇晒,河东盐池的产盐工艺日益精进。“垦畦浇晒法”初萌于春秋战国,终成于隋末唐初,在世界制盐史上首开先例,历经各代传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
随着上世纪80年代起,海盐、井盐的大量开发,河东池盐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千年盐湖停产蝶变,更换着滋哺文明的新方式。
运城盐湖与运城市区紧紧相邻,运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因盐池而立,因盐池而兴的城市。金玉敏 摄
“地效灵,天挺秀,爰有育宝之区;前创始,后增修,斯有凤城之建。运治非盐池不立,盐池非运治莫统也”道出了运城与盐池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这座中国历史上唯一因盐运而设立的城市,近年来不断加大“退盐还湖”“还湖于民”生态修复力度,把盐湖从矿区、工业区变为生态保护区、旅游打卡地,为盐湖长远可持续发展预留了资源空间。
火烈鸟在运城盐湖翩翩起舞。闫鑫 摄
千百年来的生产形成了运城盐湖丰富多彩的人文盐田景观。盐湖北岸的卧云山岗上,记载了中国最早盐业发展历史的池神庙仰山面水,楼殿飞檐翘角,气势壮观,晕染出一幅写意山水画卷。盛夏时节俯瞰盐湖,水禽候鸟族聚,斑斓色块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上,宛若大自然用来绘就缤纷河山的调色盘。今天的运城盐池,已成为创建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区域之一。
夏季是盐池里微生物繁衍的旺盛期,不同的微生物使得盐湖的不同池水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造就了运城的七彩盐湖奇观,也造就了今天的运城八景之——盬池溢彩。
古有辽阔盐池,车马辐辏,盐业昌盛;今有中国盐文化标识地,综合交通网纵横交错,游人如织。蘸取山水相映、城水相合、人水相亲、文旅相融的盐湖七彩,河东大地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提笔绘就浓墨重彩的发展新画卷。(杨珏等)
编辑:丁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