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寺庙系列:“顺治皇帝出家”上善财洞
上善财洞,位於五台山,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该寺背倚黛螺顶,面临清水河,景色非常优美。 寺分上下两院,下院是主寺,上善财洞是一处始建于唐代的佛教寺庙,《圣地清凉山》中描述:“善财洞是诺尔桑王子与文殊菩萨议事的地方……原寺已毁,后为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所修复……。”上院处在悬崖绝壁上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别有洞天。上院的悬崖上有石洞称「善财洞」,僧众认为这是善财童子修炼养性之地,被人们称之为「台上圣迹」。
相传创建寺庙时,发观后靠山有一处深约六米、宽约三米的石灰熔岩洞,洞内可容七八人禅习打坐。从崖壁石洞掘出文殊、弥勒、善财三尊铜像,皆为唐代遗物寺院落成后,其中善财童子造像尤为精美,被供于山洞之中,寺僧将此寺命名为“上善财洞”。
据说,该洞的命名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修建时掘出了弥勒、文殊、善财的造像,寺僧认为这是文殊道场善财童子的修习场所,并与下善财洞分别成为善财童子的供奉处。
二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善财童子拜见菩萨,曾经五十三参之后,终于到得五台山,在此境皈依了观世音菩萨,并成为文殊与观世音的协侍。
到了清朝入关,一鼎天下后,相传当时的顺治皇帝为了董鄂妃之死,曾经痛不欲生,恍然离宫出走,到五台山出家为僧。他登上善财洞,住在石洞内,整天对天长叹,或歌或吟,似疯似傻。在上善财洞的山门前愤然写下归山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朕乃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进入山门便是弥勒殿,上善财洞因建山腰,占地面积狭小,所以弥勒殿里只能供弥勒佛,笑迎天下,和其它寺庙不同的是未供四大天王。
过了弥勒殿便是狭长地带的内院,寺内有大文殊殿、大雄宝殿、华严三圣殿、观音洞、善财洞。
善财童子系佛教谱系中的菩萨之一。《华严经》记载,福城县有五百童子,其一名“善财”,善财童子本来很凶残,后受文殊菩萨教化而成佛,是佛教用来宣扬“即身成佛”的例证。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教化后,曾遍访名师,善财童子像,就是取材于善财遍访名师时,拜谒观音菩萨的故事。
极富传奇色彩的上善财洞,是五台山众多文化遗迹中的一个。这座寺院虽然不大,但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是一处毁损严重的寺院,多少人望而生叹,可惜它的面貌已经不似当年。
在一九九三年,年轻的朋措管家,怀揣着佛协、宗教部门的嘱托与希望,入住这个残破的寺宇。他谨记出家初衷,时刻不忘爱国爱教,将保护文化遗存当做头等要务,克服重重困难,振兴善财道场。
已经披剃多年的他,每天从山脚下背水往返,并省吃俭用积攒复修钱物。整整用了五个年头,凑齐了大殿修缮所需款物,请人精心研究复原计划,全面进行了整体设计。在近四千平方米的空间内进行着修旧如旧的恢复工程。
大殿落成后,相继修复了配殿及寮房,复原了山门以内的两座汉白玉小塔。到一九九八年,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汉白玉砌筑的山门。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