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罗睺寺 ——简介
罗睺寺建于大白塔东北寺庙集群区、寺宇坐北向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5725平方米。建有殿堂118间,均为明清建筑。创建于唐、是当时大华严寺(今显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叫善住阁院。明成化年间,赵惠王重建善住阁院及罗睺罗殿,并把它从大华严寺独立出来,称名罗睺寺。明隆庆年间,李贵妃为祈子登基许愿,施巨款重修,从而使罗睺寺成了一处规模较大、建筑瑰丽、禅师和喇嘛共居的寺院。清康熙年间,此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和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萨顶合称五台山的五大禅处。1983年被国务院列入为汉族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6年被列入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前月台上,置一对石狮,系唐代遗物,其基座为五层须弥座,石狮身长1.6米,宽0.78米,高1.66米,造型敦厚,姿态雄健,肌体丰满,双眼圆睁,一脚登圆球,看去十分威猛。它是五台山最大的石狮。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袒胸凸肚,笑容可掬,弥勒菩萨背后塑有护法天神韦驮像,殿内两壁塑有四大天王。殿前东西角有一座高7.5米的砖塔,因塔上雕有文殊像,故名文殊塔。传说此处原有一株又粗又高的千年古松,枝繁叶茂,树冠奇大。后人隧将此树尊为“佛树”。到了清代,不知何故,本来长势很好的一株大树却突然间枯死。为祭奠佛树,便将枯树伐倒,将主干雕成一尊文殊像供于殿内,树枝及锯末当场焚烧,然后将灰烬埋于地下,其上有莲台,白色塔身,故名文殊塔。
穿过天王殿我们来到文殊殿,面宽17.6米,进深13.5米,殿前设月台,月台前立有石碑5通,其中有1492年(弘治五年)的一通,1892年(光绪18年)的一通。其余三通,因石质风化,字迹不清,不知何时所立。大殿前檐下,悬木匾一块,上书“八正门”,意思是进入“八正道”的门经。佛教所说的八正道是: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殿门两旁挂木刻对联,联曰:“寺号罗睺因有佛子行迹处,殿称文殊原为大士说法场。”进入殿内,塑像庄严,金壁辉煌.正中佛台上塑文殊骑狮像。青狮横卧在莲台上,昂首竖耳,精神抖擞,跃跃欲动。文殊体态清秀,面白如玉,头戴宝冠,肩披飘带,胸乳裸露,肩部伸出两束莲花,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般若》经书。这一塑像叫白文殊,它体现了藏传佛教塑像的特征和风格。文殊像前,左为善财童子、佛陀彼利,右为修罗天、于阗王。殿后墙两角塑有黄教教主宗喀巴大师像,下面供着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16.3米,殿门两旁有木刻对联,联曰:“鹫岭云开空界自成清净地,龙潭月浩圆光常现妙明心”,笔力苍劲,浑朴大方。鹫岭,就是灵鹫峰。罗睺寺坐落于灵鹫峰左侧余脉之上;龙潭,系指北台顶黑龙池。皓,是洁白、明亮之意。圆光,由圆月之反光隐含“佛光”。空界,指佛界。对联总体意思为:灵鹫峰上空云开天朗,佛界真是清净之地;洁白的月光照于黑龙池的潭水中,常常闪现出圆圆的佛光,云妙之景让人心里感到异常清明。整个殿宇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古朴庄重。殿内比较宽敞,是罗睺寺喇嘛念佛诵经的场所。殿内正中供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左供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右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三佛合称“横三世佛”。三佛之前,供奉的是喇嘛教主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位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殿内悬挂有乾隆皇帝御匾两块:一块上书“慧灯净照”,一块上书“意蕊心香”。
东配殿内塑有药师佛、长寿佛、绿度母、白度母四尊佛。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经》说,他曾发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消除众生一切灾祸痛苦。长寿佛是藏传佛教对阿弥陀佛的称呼。绿度母、白度母,都是藏传佛教的尊神,传说她们是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时所显示的化身,以颜色区分,幻想为二十一相,其中的绿度母、白度母最为常见。
西配殿为观音殿,内塑四臂观音二尊,长寿佛四尊,以及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黄文殊、绿度母、白度母、宗喀巴、千手观音、未来佛各一尊。
开花献佛殿面宽五间,进深12.8米。底层檐柱上挂一木刻对联,联曰:“八面开金莲庄严清凉世界,四方瞻宝相引发菩萨心华”。
殿内正中砌高台一座,成正方形,边长3.6米,高1米,砖台正中,装一木制圆盘,上刻水浪图案,波纹清晰,涟漪荡漾,既有动感,又有立体感,做工精巧,形制逼真。水浪之上,站列十八罗汉。
盘外方台,塑二十四诸天。方台四角塑四大天王。圆盘正中,装莲花一朵,高达丈余,酷似出水芙蓉。莲花由八片莲瓣组成,四尊佛像端坐于内,地下设活动机关,经人操纵,莲瓣可开可合。开时,可现莲中四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故称“开花献佛。”花瓣合拢时,呈含苞待放之花蕾,高高地伸展二层楼内。开时,佛现于花中,令人惊喜;合时,花蕾高擎,令人沉思。把法力无边的佛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联为一体,这一装置确实构思不凡。因此,多少年来,罗睺寺的“开花献佛”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香客游人,特别是花容月貌、藏民族的佛教徒,不远千里而来,慷慨解囊,广舍布施,以能见莲中之佛为大幸。罗睺寺也因“开花献佛”而名震古今,誉满四方。殿内供着一尊木刻“罗睺罗”雕像,高80厘米,通身贴金,面容清秀,正襟危坐于一个木雕佛龛内。传说罗睺寺也因此而得名。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