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寺一缘|五台山玉华寺

2020-06-10 16:42:32 来源:百度百科

  五台山玉华寺亦名玉华池,位于五台山中台顶东南麓,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山西寺庙大会》),明朝成化年间改名为万寿禅寺。该寺坐北向南,现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500米,遗址墙体高1.2米至3.1米,碎砖破瓦散落其间。

  据《清凉山志》记载:隋朝开皇初年,有五百应真栖此,龙神修供,有骡数十匹,不用人驱,自能入市运粮,朝去暮归,率以为常,过夏俱隐,是时白莲生池,坚莹如玉,七日乃烁,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觉玄诗:“何代池开白玉花,香风拂拂散天涯。云行尊者飞空去,万古芳声不浪夸。” ,从此始有五百罗汉住持清凉之说,玉华池名声大振,朝者日众。

  玉华寺是唐朝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和尚兴建,不空和尚是北印度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另外三位:罗什、真谛、玄奘),公元767年不空和尚派弟子含光、行满、纯陀在五台山建金阁寺,又建玉华寺,并奏请朝廷,金阁寺、玉华寺等五寺(另外三寺:清凉寺、华严寺、法华寺)被封为国家道场,玉华寺经唐、宋、元屡废屡兴,至明景泰年间只留基址,殿堂俱废,天顺元年(1457年),径山愈公大禅师来玉华寺,偕门人蕴公一庵禅师,兴建大雄宝殿,水陆殿、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藏经楼、法堂五檀、钟鼓楼、方丈、廊庑、厨库等百十余间殿堂房屋,并铸造五百罗汉,辟支佛舍利塔一座,后有潭公禅师继兴,鼎盛一时,成化辛丑年(1481年)皇帝钦造文殊金佛,供器俱全,派梁李二大监送玉华寺安置供养,并赐金额”万寿禅寺”(《重修玉华池敕赐万寿禅寺碑记》)。大慈法王释迦耶协的法孙净修弘觉灌顶大国师淖吉坚参(北京大慈恩寺崇善法王弟子)于玉华寺长期修行傅法,主要门徒有僧录司右觉义端竹巴藏。弘治三年国师圆寂于玉华寺,塔于玉华寺主山之前。所以,玉华寺是汉藏僧侣同寺、同住、同修的典范。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玉华寺改为黄庙,是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乾隆帝时又是章嘉五处之一,康熙、乾隆、嘉庆皇帝曾数次驾临玉华寺,并留下御笔楹联、诗句等,“文革”后期(1978年)寺院被拆毁。今仅留残垣断壁、塔基、青石碑文等。可见,玉华寺自唐代以来,历代受到皇室供奉,高僧辈出,法门大兴,是五台山著名寺院,在五台山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现由信行法师主持,寺院正在恢复重建中,为能海上师法脉,大般若宗道场。玉华寺以五百罗汉为主,关于五百罗汉有好多美好的传说,不仅令人神往遐想。据当地老人讲,明代成化年间铁铸五百罗汉由山西盂县走到五台山柳院时其中一人掉队留在了寺沟村,罗汉们走到台怀镇进入凤林谷,来到玉华寺山脚下,由此上山一华里便来到玉华寺山梁上,由于长时等候掉队的罗汉,将山梁踏平,既是罗汉坪。山脚下罗汉打尖休息过的地方,后被称为“圣莅院”,即玉华寺的下院。亦既后来嘉靖年间古灯禅师所建的宝林寺,下院荒废后,曾被俗家所居(火场村),现已归还,为尼众寺院。

  玉华寺现存明清两代遗址:主要有:罗汉坪、闭关房、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文殊院、玉华池(隋代古井)、藏僧塔林(约二十余座)、汉僧塔林(三十余座)龙王庙、罗汉脚印、青石碑十余块、国师塔院、明铸罗汉像等诸多宗教文物。明铸五百罗汉像现仅存二百六十余尊,寄存在五台山显通寺内。

  自2003年,省宗教局批准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玉华寺以来,信行法师率领众弟子们(上院住僧八人,下院有尼众五人)在这座古刹遗址上一直做保护整理古迹的工作和重建寺院的前期准备工作。

编辑:乔智君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