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五台,大爱玉华寺

2020-06-10 16:42:32 来源:黄河新闻网

  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五台山中台东面麓发现了唐代古寺玉华寺遗址,该寺位于五台山中台东南,坐北向南,现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500米,遗址墙体高1.2米——3.1米,碎砖破瓦散落其间。

  据《清凉山志》记载:隋朝初年,有五百应真栖此,龙神修供,有骡数十匹,不用人骑,自能入市运粮,朝去暮归,率以为常,过夏俱隐,是时白莲生池,坚莹如玉,七日乃烁,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觉玄诗:“何代池开白玉花,香风拂拂散天涯。云行尊者飞空去,万古芳声不浪夸。”

  玉华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由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的三朝国师“不空”和尚(北印度人)建成密宗护国道场。该寺历经唐、宋、明代屡废屡兴,到明景泰年间,由径山愈公大禅师偕门徒一庵禅师重兴。成化辛丑(1481年)由皇帝赐金匾“万寿禅寺”。大慈法王释迦耶协的法孙净修宏觉灌顶大国师绰吉坚参(北京大慈恩寺崇善法王弟子)于玉华寺长期修行传法,主要门徒有僧禄司右觉义端竹巴藏。弘治三年国师圆寂于玉华寺,塔于玉华寺主山之前。所以,玉华寺是格鲁派在五台山最早寺院,同时也是汉藏僧侣同寺、同住、同修的典范。

  至清代,康熙23年玉华寺改为黄庙,是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乾隆帝时又是章嘉五处之一,康熙、乾隆、嘉庆皇帝曾数次驾临玉华寺,并留下御笔楹联、诗句等。

  文革后期(1978年)寺院被拆毁。现由释信行法师主持,寺院正在恢复重建中,为能海上师法脉,汉地格鲁巴道场。

  玉华寺现存明清两代遗址:主要有:罗汉坪、闭关房、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文殊院、玉华池(隋代古井)、藏僧塔林(约二十余座)、龙王庙、罗汉脚印、青石碑十余块、国师塔院、明铸罗汉像等诸多宗教文物。明铸五百罗汉像现仅存二百六十余尊,寄存在五台山显通寺内。

  2008年4月至6月之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古建筑学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先生,国家宗教事务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政策专家赵匡为先生,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常务理事、著名古建筑师马炳坚先生、山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五台山研究》杂志主编崔正森先生等一行先后考察了玉华寺遗址。

  罗哲文先生指出:玉华寺重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遗存的塔林具有重要的佛教文物价值。东边汉僧塔林,南边藏僧塔林,中为喇嘛国师塔,这种布局很少见,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和谐相处的典范;其二,明代以喇嘛为国师的国师塔属于国内少见的稀有建筑;其三,明代遗物五百罗汉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文物价值极高,需要妥善保存,重建后可将五百罗汉请回玉华寺安奉。考察专家们强调,玉华寺历史悠久,遗址特点明显,文物价值极高,重建之后对扩大五台山地区的旅游及对佛教文化的发扬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玉华寺的重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同时也接受各方面个人或团体的重建募捐,以促进工程的早日完工。

  信行法师祖籍浙江省瑞安市,生于1962年。法师宿具善根,于五、六岁时,即能感人生无常。11岁已谙熟金刚经、大悲咒的念诵等;15岁即不甘处俗,曾在温州大罗山观音洞带发修行一年余。1979年投平阳流水岩安灵寺上各下本老和尚门下,正式剃度出家,法名:如修;法号:信行。

  信行法师于1981年往五台山广宗寺清海上师处求受三坛大戒,得戒后依止上师学习显密教法,直至上师圆寂。尽得显密教法传承,为上师入室弟子。系能海上师法脉传人。法师自披缁以来,精进修学、建寺度僧、广行菩萨道,可谓僧中之翘楚者。法师与五台山有着甚深的因缘和感情,时刻不忘文殊道场对自己的培育之恩,一直想为五台山尽绵薄之力。经过信行法师的辛苦努力,2003年得到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发起重建玉华寺,任五台山玉华寺道场住持。同时于1993年受瑞安佛协和宗教局的邀请,回温州住持千年古刹龙翔寺。

编辑:乔智君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