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五台山圆照寺

2020-06-09 16:44:33 来源:圆照寺

  圆照寺原名普宁寺,是五台山最早的黄庙。据佛教有关典籍记载:西藏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于元中统元年(1260),被元世祖忽必烈加封为‘国师’后,推荐当时藏族高僧胆巴又名庆喜称,谒见了忽必烈,忽必烈加封胆巴为‘金刚上师’,并命他住在普宁寺。自胆巴逐锡后,这座原先不出名的小寺,逐渐成了名震汉藏的古刹大寺,并从此成为了五台山地区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黄庙也是喇嘛庙)。这个寺曾先后在明代和清代进行了重建和修葺,还一度又由黄庙改为了青庙,并列入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于山林深处,所以,寺院的大门俗称山门。五台山的寺院一般都是三个门,中间一扇大门,两旁各有一扇小门,故也叫三门。有些只有一扇门的寺院也习惯上称为山门。如果专门建成殿堂式的话就叫做三门殿,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殿内一般正面塑的是弥勒佛,背面是韦陀菩萨,两边三墙分别塑的是四大天王。寺院山门的三门,象征着空门、无相门、无愿门,佛教认为入三门即入三解脱门,可以得到解脱。而圆照寺的山门则是比较罕见的五门,佛教管这种布局叫做五念门,是根据《往生论》讲的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的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等五门。”

  “这是天王殿,是明代的遗构,殿檐下正中嵌着的“震那金界”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御匾。殿内正中塑的是一弥勒佛,弥勒佛名阿逸多,生于南天竺,今南部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据《弥勒下生经》讲,释迦牟尼圆寂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才能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接班成佛。所以他为‘未来世佛’,在没成佛前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一样,是印度人的模样,头戴五福冠,面容端正。而眼前这位弥勒佛却光头大耳、袒胸凸肚、笑容可掬。据《宋高僧传》称,这位胖弥勒佛是中国和尚“契此”讹称“弥勒化身”后留下的形象。相传,唐末五代后梁时,浙江明州,现在的宁波的大桥镇长汀村出了个名契此,号长汀子的僧人,早年曾在奉化岳林寺出家。他常常背着木棒,木棒吊着布袋,见到地上有粮食就拣起来放入布袋中,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他身体矮胖,肚子特大,背着布袋东游西荡,当他知道谁家没有粮食时,就把拣得的粮食送上门。平时,他逢人就笑,言语无常,整天乐乐呵呵,因此而名噪一时。后梁贞明三年(917),契此端坐在岳林寺的一块盘石上,口中念了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就圆寂了。契此死后轰动了佛教界,不少人认为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只不过是“时人自不识”罢了,于是,有人建议把契此那仰坐袒胸、笑容可掬的胖大形象塑在了三门殿里。后来,越来越多的寺院纷纷效仿,将契此的形象塑在了三门殿或天王殿里,还撰联:“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等妙趣横生、寓意深刻的对联。”大肚弥勒佛后面是韦驮护法神,山墙两侧是佛经传说,分别居住在佛教名山,须弥山腰黄金埵、琉璃埵、白银埵、水晶埵的东、南、西、北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供台上供有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两壁是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等彩色悬塑,佛坛背后是明代所塑的“三大士”(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和五百罗汉悬塑。

  “罗汉塑造多也是这个寺的一个特点,除了这个殿里两壁的十八罗汉和佛坛背面的五百罗汉过江悬塑外,后面的罗汉堂里还装有每块上雕二尊罗汉像的250块青石板组成的500罗汉石刻。五百罗汉过江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到文殊菩萨的故乡朝拜文殊,并聆听文殊菩萨讲解大乘宗义;二是为了聆听龙树菩萨讲经。实际上500是个不定量,表示多的数词,由于南宋年间,有个叫高道索的人,从各经文中摘录出500个罗汉的名字,并刻了一通《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结果得到了众多佛教信徒的认可,后来就有了五百罗汉之说。”

编辑:乔智君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