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十大青庙之首庙——显通寺

2024-06-19 09:45:45 来源:五台山志

  五台山旅游网6月19日消息 显通寺位于台怀镇中心区灵鹫峰菩萨顶脚下,海拔1762米。寺宇坐北向南,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山佛教协会驻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镇澄《清凉山志》载,显通寺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称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称善住院,因寺前有花园,又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改称大华严寺。明太祖时再次重修,赐额“大显通寺”。万历年间,明神宗又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1688年(康熙二十六年),又复名大显通寺。1405年(永乐三年),朝廷在此寺设立都纲司,专管寺庙僧尼,使其成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首庙,又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显通寺现存均为明清时建筑,景观丰富多彩。游人从杨林街沿石砌缓坡西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结构精巧的木牌楼。再往前行,便是显通寺大钟楼。钟楼上下两层,下层为石砌门洞,门楣刻有“震悟大千”四字,意为钟声远播,佛法无边,可使大千世界的众生震悟觉醒。上层木构建筑,内悬大铜钟,名幽冥钟,铸于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钟身高达2.7米,外径1.8米,重9999.5斤,因讳皇帝“万岁”,故不足万斤。五台山僧尼圆寂后,将名字写在纸条上,贴于钟身,意为与钟共存。现在许多香客居士,将已故父母名字,贴于钟上,祈求超度。登临钟楼,凭栏远眺,远山近水,寺庙佛塔,历历在目。

  显通寺山门坐西向东,高大雄伟,在五台山首屈一指。两旁立有“龙”、“虎”石碑,取“左青龙”、“右白虎”之意,龙虎把门,确保平安。龙虎两字为唐代雷雨居士所书,字体挥洒自如,龙腾虎跃,堪称艺术珍品。

  显通寺一连7进大殿,由南向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殿,无一雷同,东西廊房对称互合,整肃严谨,阔敞宏大,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其中无量殿,又名七处九会殿,相传释迦牟尼佛先后在七个地方讲经九次,故称七处九会。此殿为砖结构,藻井精细,镂刻华丽,是古代砖石建筑的杰作。

  显通寺最重要的景观是铜殿和铜塔。铜殿是迄今全国唯一的青铜建筑物,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铸造于荆州。殿呈正方形,宽4.6米,深4.2米,高5米。重檐歇山顶,外观两层,内为一室,4角4柱,柱础似鼓,上层4面各装6块隔扇,下层各装8块隔扇。隔扇内壁,铸有万尊佛像。隔扇外壁,铸为花卉图案36幅,有二龙戏珠、鱼跃龙门、犀牛望月、玉兔拜月等,构图清晰,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是五台山雕铸艺术的杰作。这座铜殿是明神宗为其母亲李太后祈福延寿,永保大明江山,由妙峰祖师从全国13省募化10万斤生铜铸造而成。

  铜殿前有5座铜塔,象征5座台顶,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由本寺僧人胜治建造。日寇侵入五台山,中间三塔遭破坏。1988年,显通寺住持成佛法师补铸3座铜塔,使五塔重新并峙。五座铜塔造型各异,有的为密檐式,有的为佛钵式,塔身各铸佛像多尊,并铸有不同佛经经文,玲珑剔透,精妙绝伦,成为游人伫立观赏、摄影留念的重要景观。

  显通寺文殊殿前,有两座六角碑亭,各立石碑一通。东侧一碑,为康熙御制碑文;西侧一碑无字,人称无字碑。相传盖碑亭之地,原是两个圆形水池,池水清澈,如高卧灵鹫峰的龙之眼睛,当年康熙朝台,见此情景,怕龙生睛活化,出真龙天子,便让和尚立石碑镇压。碑虽无字,但观赏者甚多,看着无字碑,游人浮想联翩,可谓无字胜有字。

  显通寺方丈院仓楼,现改建为佛国藏珍楼,集中陈列五台山寺庙之文物,陶、木、金、石雕刻佛像和书画艺术作品中,有不少国家一级文物,吸引众多文物爱好者观赏。

编辑:侯慧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