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塔院寺的历史文化

2020-10-13 16:05:53 来源:今日头条

  五台山的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因释迦牟尼舍利塔即藏式大白塔,造型优美,加之处于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四周分布着寺庙,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

  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这里就是原寺庙的塔院。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公元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它和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直到今天。

  塔院寺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有殿堂、房舍一百二十余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白塔、藏经楼,以及禅堂院、文殊发塔院和山海楼、伽蓝殿、祖师殿等。天王殿内供着观音菩萨像,背后立着一座法令碑,再后才是护法神韦驮像。两旁是四大天王的塑像。大雄宝殿又叫大慈延寿宝殿,殿中供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像。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的“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的“尊胜法幢”匾,均挂在大雄宝殿内。

  藏经楼,又叫藏经阁或大藏经阁,在大白塔的后面。藏经楼为二层楼房,面阔五间,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迦叶佛等佛像九尊。楼内还有远近闻名的转轮藏。转轮藏是一种木制的六角形经架,高十余米。经架共有二十一层,每层上面部分成许多小相,以存放经书。转轮藏的最下层底下装有转盘,可以转动。转轮藏象征着佛教的“法轮常转”。因为上面放有许多经书,僧人和信徒每转动一次,即象征着又念了一遍经。现在,这座楼内藏有各种经书二万多册.其中有汉文经书,也有蒙文和藏文经书。

  塔院寺中最值得介绍的是两塔,即大白塔和文殊发塔。

  大白塔,全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又叫大慈延寿宝塔。

  据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修建了藏式石塔。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

  大白塔状如覆钵,为喇嘛塔的造型,通高五十六点四米。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刹为风磨铜制成,塔身为砖砌,须弥座为石建。须弥座的南面有三个很浅的石洞。右边的石洞中立有佛的迹像碑,碑上有释迦牟尼的双足迹印图。这是佛的圣迹。左边的石洞内有康熙年间的修塔记事碑。塔的垂檐和束腰上均挂风铃,全塔上下共有风铃二百五十二个。每当清风吹来,风铃叮当作响,悦耳动听。此外,塔的下层塔殿内,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菩萨像。塔殿外围的长廊中,有铁皮法轮一百一十五个。

  文殊发塔,又称小白塔,在大白塔的东面。据说,早在北魏时期,文殊菩萨为宣传佛道平等,曾化作贫妇到寺乞斋,随后留下了一把头发。为此,五台山和尚便建塔藏发,不时叩拜。文殊发塔高二米多,虽不及大白塔雄伟,但因供奉着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头发,前来拜塔的僧人、香客仍然不少。

  在发塔院的东南,还有一座城楼式的建筑。这座在石洞上面建造的三间楼房,在明代叫青峰阁,清朝改为青龙楼,后又改名为山海楼。这是塔院寺存放杂物和书籍的地方,也是一个登高望远的处所。

  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东渡黄河,挺进河北的途中,路过五台山时曾在塔院寺住过。如今,塔院寺的方丈院已被辟为毛主席路居陈列馆。馆内有毛主席、周总理和任粥时同志等的卧室。室内陈列着当年的床铺、桌凳、笔墨等的复制品。

编辑:乔智君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