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释妙宇法师浅谈佛教心理治疗

2020-06-15 17:27:48 来源:五台山云数据旅游网

  佛教对心理的归纳,除了普通心理和不善的心理以外,第三是善的心理。这是与解脱相应的心理,比如戒定慧。其中,又以慧为根本,即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具备这种认识,并对此深信不疑就是佛法所说的正见,这是产生正念的前提。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对正念非常重视,并已将之应用到心理治疗、教育、医疗等各方面。

  心理学界有关正念的介绍,比如怎么用心,怎么操作,往往偏向技术层面。当然,禅修本身就是一门调心的技术,但这种技术离不开正见。在八正道中,正念必须以正见为基础,以健康生活为基础。如果不重视正见的引导和健康生活的辅助,正念就会成为孤立的技术,即使能用起来,也收效甚微,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在解脱心理学中,正念的修行要以正见为前提。

  佛教各宗派都有不同的正见,相应的,正念也有不同的内涵。通常,正念是就念头的善恶而言,念五欲六尘属于恶念,念佛、念法、念僧属于善念。而南传佛教所说的正念则超越善恶,是指内心对念头的观照力和觉察力。至于从禅宗的角度来说,最高的正念就是空性,是念而无念。总之,修行就是对念头的选择。见地不同,落实到正念的修行,高度也不一样。

  念之后是定,即选择某个心理状态后,安住其中,不断地熟悉和重复,让正念成为内心的常规状态,而且是最稳定的常规状态。在定的修行中,要排除掉举和昏沉两种状态。

  现代人普遍浮躁,总要不停地说着、做着、玩着,片刻不得安宁,即使身体坐着不动,内心也是妄念纷飞,这就是掉举的直接表现。昏沉则是内心昏暗,混混沌沌,无法集中精力。现代人的心,多半处于这两种状态。

  这就需要通过禅定的修行,将心专注于一点,或是呼吸,或是佛号,让其他种种妄念因为得不到支持而沉下来。就像浊水加以沉淀就会变得清澈那样,此时,心光才会呈现出来,变得了了明知。具足这样的观照力之后,才能导向无贪、无嗔、无痴的心行。而在贪嗔痴的状态下,我们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控制,被驱使,被左右,何其辛苦!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心的本质是清净光明的,我们现在呈现的一切染污,只是贪嗔痴的遮蔽。

  但要知道,贪嗔痴并不是生命的本来,而是依附在其上的尘埃。对此,我们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惊慌失措,只须时时扫除,即可去尘除垢,平息烦恼,就像禅宗神秀祖师所说的那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内心不再有烦恼杂染,就会进入清净和安宁的状态,其中充满一切正能量,是空明而喜悦的。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一种状态是行舍,即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这也是生命的本来状态。佛法告诉我们,只要摆脱外在依赖,消除内在躁动,心本来就是平衡的,自足的。就像虚空,不需要支撑,也不需要平衡。

释妙宇法师与菩提寺千年灵龟合影

  【释妙宇:男,61岁,汉族,生于陕西省,府谷县,观景村,吉祥族,张氏家,现任五台山菩提寺主持。法师在菩提寺开请大藏经,将过去多种文字的大藏经及多朝皇帝印刷的佛藏经统一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汉字报恩请解成请(中华大藏经)。其大愿有二:其愿一:提高全世界人民的正等、正觉人文文化、素质修养,促进世界永久和平,让世界各大民族过上永久太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其愿二:全面实现弥陀度尽,无尽虚空,无量无边,众生无上大圆满,一切成就正果平等觉大,愿:普遍过到一切人民永恒,生命永自由自在,让自己的生命永远的掌握在自己手中,那就是同虚空合一,永久的快乐,恒长的自在,所为的"大圆尽智"寂中妙有,觉中觉,妙中妙。】

五台山菩提寺新建居士楼

编辑:乔智君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