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发现之旅 | 宗派高僧辈出的菩提寺
图:五台山菩提寺古迹
五台山菩提寺,亦名龙树庵,又称蛇沟寺。位于台怀镇大白塔以西南约3公里处。该寺建于明代,重修于清朝,民国初年被毁,现有残垣断壁,并留有碑石数通。
为了抢救历史遗存,保护文化遗产,连接五台山佛教传承,释妙宇法师经过近几年的认真考察,对该处寺庙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分析研究,认为修复菩提寺十分必要。
一、历史记载明确
《清凉山志》是研究五台山佛教历史的最具价值资料,该志由明代著名高僧释证澄所著,对明以前寺院进行了全面记述,而且详略得当,菩提寺的前身即龙树庵被作为重点寺庙加以记载。尤其是寺庙 旧址上迄今留存着三通古碑,虽然风化多年,字迹难辨,但重修碑记的史实显而易见。尤其是志书中记述了多位诗人所作赞颂菩提寺的诗,现择其精要呈上。明代诗人杨海洲写道: “岩扉一榻安,便遣红尘景。巾裙带月清,枕罩流松翠。梵磬文转幽,花雨晴还坠,莲社倘相容,日视菩提醉。”著名诗人谢溪有诗道:“三老习禅静,结宇白云林,户外数峰秀,岩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昏。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图:五台山菩提寺古迹
上述资料充分说明,菩提寺在明代五台山寺庙中地位显赫,不仅是高僧云集的禅林重地,更是文人雅士经常集会的文化圣地。
二、宗派高僧辈出
自东汉永平十一年起,迦叶摩腾竺法兰到五台山传播佛教到现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五台山佛教宗派互相包容,相继发展。摩腾起源,华严开山,到明代,禅宗兴起,到菩提寺住持的第一位僧人法号楚峰。他曾在秘魔岩住锡十年,身居岩洞,食树皮草叶,喝溪水解渴,忍受了常人不能承受之苦痛孤寂。经历一番禅修后,参谒著名高僧大川和尚,在大川和尚的开示下,禅修渐人佳境,有一日他听到了柴禾爆裂的声音,豁然大悟,做了一首偈语:“眼睛突出死柴头,赫赫神光照四洲,触处现成人不委,几回春去又逢秋。”
楚峰和尚之后,又一位法号宝印禅师的大德更令人仰慕,有关他的记载甚多,现择其一二简要介绍。
宝印禅师曾与楚峰、玉堂同参大川和尚,临行时,大川和尚授给他们偈语:“向去三人载一车”。后来,三人同行到蛇沟,结茅安居,然后盖了一间草庵,终于发展为丛林,便是菩提寺的前身。
图:菩提寺住持释妙宇
尤其值得推崇的是宝印禅师,跟随大川和尚修习,有一天凌晨,看了天上的星辰忽有所悟,并作了个偈子:“日出东山,月沉西嶂,昨日今朝,曾无两样。”据记载,禅师将逝时,预先就知道了死的时间,说着偈语告别众人,念着佛号去世了。
综上所述,明确记载了菩提寺是一个高僧辈出的僧纲宝地,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是中国汉传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三、地理环境殊胜
菩提寺位于车沟寺庙集群区,与竹林寺、金阁寺、龙泉寺、镇海寺联为一体,是明代以来历任皇帝拨款建寺的主要区域,其中,菩提寺的座落方位在金阁寺脚下,龙泉寺对面,整座寺庙呈前低后高之形势:左青龙高耸巨首,右白虎平展虎羽,左侧有终年不息的山溪水流经,四面峰峦叠嶂,呈闭合拢抱之殊胜气象,除了通往寺庙的道路能见山门以外,其余方位都不能窥探寺院的真相,隐秘且幽深,是禅家静修的天然道场。
图:五台山菩提寺新建居士楼
由于明代建寺时,僧家对道场的选址做了精心研究,现在的遗址依然可以看出当年建寺的用心,并能体会到禅宗道场的庄严,特别是遗址上的碑石,依稀看出建寺的记述,表达了僧人信士在此筑寺的悠久历史。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