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奇观 | 五台山普化寺
普化寺,创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位 于台怀中心地庙集群区南二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该寺地势平坦,布局整严对称,颇为雅致。殿建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玉皇阁及两厢楼廊,左右禅堂,吕祖阁,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一百余间。
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要建筑。该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绕殿四出廊,檐额挂有“大雄宝殿”木匾。前廊柱间的木制券口缕空雕刻二龙戏珠,廊内柱间装十二块格扇,裙板雕龙,上部是花窗。檐枋上的垫板绘有彩画,斗拱与斗拱间装垫拱,重施以彩绘。总的看去,大雄宝殿的装修精细而华丽,有别于该寺其它一般建筑。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佛旁有文殊、普贤二菩萨,殿两壁供有十八罗汉。山墙两内壁上部,有大型壁画。属佛传图,又称释迦谱,描绘了释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过程。殿后壁右角,还供有一尊老文殊,下颔长胡须,面部如罗汉,在五台山塑像设置中别具一格。
坐东向西的大雄宝殿,南北两侧各有上下两层三十间木楼建筑,层层出廊,廊柱排排,楼廊中段墀头之间以券洞相通,下廊与上廊有木梯相接。沿楼廊绕转,或立于楼底下凭栏观光,又有一种满眼风光扑面而来的雅趣。
普化寺的照壁用石与砖砌成,是五台山寺院中最长的照壁,正中嵌石刻“福禄寿三星”图案,两边是“文五别子”和“番溪求贤”,背面雕有观音、善财和龙女,并有花草作陪衬。这些石雕十分出色,可与龙泉寺照壁相婢美,是五台山砖石建筑中的杰作之一。
寺前立一堵高大的影壁,上都有仿木建筑的砖檐雕,中部影壁墙嵌有三块圆面形石雕,下部是石建须弥座,束腰、上枭、下袅、上枋、下枋部分均雕有人物、药卉、古器械等。影壁墙上嵌的圆面形石雕,正中一幅为“福禄寿三星共照”,三位神仙高龄未卜,和蔼慈祥,带有现实生活中长者的风度。北侧的一幅为“周文王请姜太公”,画面很有情趣。这堵高大影壁,精雕细刻,是五台山寺庙影壁中的珍品之一。
从影壁左侧的砖券洞人院,看到的第一座是天王殿。殿额立一块石制匾,匾刻“普化寺”三字。天王殿三门并开,前檐墙上镌劾有“法轮常转”四字。殿的柱础上、槛墙上、中门券口上、墀头角柱石上都为石雕,有的雕风中摇竹,透出一种潇洒俊逸的气韵。有的雕松下猴王,显出一种清幽自在的情调。还有的石雕画面给人一种生活意趣的美感享受。如,牧童骑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牧羊人手执鞭子,放牧绵羊;一农人扛着撅子,赶着大象,头顶着松枝上登有喜鹊;一老者骑驴过桥,桥下水流湍急。大殿石雕中有神话故事唐僧取经。原来这些石雕,民国年间,由皈仿佛门的南山寺九宫道首领普济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故该寺与南山寺石雕内容一样,着上了道教色彩。殿内两壁供有雄壮威武的四大天王,正中殿坛上的弥勒像又置于精雕细缕、着彩涂金的仿殿堂结构的小木龛内,弥勒像屏扇的背面,立有石雕韦驮菩萨像。另外,普化寺天王殿与台怀寺庙区天王殿设置不同的是,添了与四大天王并坐的“哼哈”二将,一尊脸色黑中透红,一尊脸色红棕,都是一手拿降魔杵,一手拿法环。哼哈二将属于《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佛家也把他们塑殿内充当护法神。还有,地上塑了“降龙伏虎”,一神骑龙背,一神擒虎于身旁。这些,同样有道教色彩。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