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荟萃五台山普化寺

2024-01-09 09:43:01 来源:五台山云数据旅游

  五台山旅游网1月9日消息 普化寺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台怀镇的大白塔寺庙群南约1公里处,背依贡布山,前傍清水河,可谓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风景秀丽。

  据了解,普化寺创建于明代中叶,寺名帝释宫。明末崇祯年间,因寺内玉皇阁内供玉皇大帝,寺名就更为玉皇庙,成了道教在五台山的主要道观。

  五台山是世界著名的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和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怎么有了道教的道观呢?原来,五台山曾名五顶山、五峰山、五指山、清凉山、紫府山等。据《清凉山志》五峰灵迹载:“紫府。五台总称,远望五峰之间,紫气盘绕,神人所居也。”“紫气烟缊昼不开,灵霞日护法王台。灵栖道者谈经后,散落天花遍九垓。”“何年仙子此修行,服日餐霞道气清。袖拂天风骑鹤去,至今传说有庵名。”这里神、仙、紫等都是道教用语。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而紫色在中国传统中代表圣人帝王之气。故紫府;早期属于道教,指仙人所居之地,紫府山则是道教对五台山的尊称。《道经》里也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康熙皇帝曾作《冬日重登清凉山》一首:紫府名山忆旧踪,招提驻罕认云松。阴崖尚有春时雪,落日仍听下界钟。塞远浑河寒更白,林疏恒岳翠逾重。祝釐交叶人天庆,银榜新题遍五峰。公元前二年以前,佛教还未传入中国。五台山也并没有寺院,当时的五台山是一座名曰紫府山,建有紫府庙的道教名山。东汉永平十一年(68)古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从当时的京都洛阳来到五台山,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的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约期焚经。焚经结果是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故他二人获得建寺权利,并在五台山修建了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院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从此,佛教在五台山兴盛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佛道合一,佛教甚至取代道教的趋势。

  普化寺就是五台山典型的佛道合一的产物。普化寺在清末至民国年间,经过几年的大兴修建,寺名也由玉皇庙变成了普化寺,但一直是佛道合一的寺庙,直至建国后才成为佛教寺庙。

  普化寺门前建有长15.6米,高8米,厚1.6米的照壁,照壁顶部为仿木构建筑,飞檐斗拱,气宇不凡。照壁面宽约三间,正面一间嵌石刻“福禄寿三星图”;左右两间分别为“文王别子”和“磻溪求贤”的浮雕。背面的嵌石上是观音、善财童子和龙女等浮雕,整座影壁砖石结构严谨,雕刻精细秀美,是五台山寺院中最长的照壁,也是五台山砖石建筑杰作之一。

  过照壁入院迎面是天王殿。殿门两侧墙上除“法轮常转”四个大字外砖石上雕刻的有孙悟空大闹芭蕉洞、盘丝洞、无底洞、琵琶洞等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故事,还有石雕牧童吹笛、羊倌放羊、牧人赶象、老人骑驴过桥等。殿内正中砖砌佛坛上,有一座长约3米、宽约2米、高约4.5米的木雕佛龛,由于龛柱上雕有盘龙,所以叫木雕蛟龙柱佛龛。佛龛正面两根柱子为镂空雕蛟龙柱,可以左右转动,堪称绝技。正面置大肚弥勒佛,背后是韦驮天神。殿内两侧塑的是四大天王,与其他寺院天王殿所不同的是殿里还塑有“哼哈”二将和“降龙”、“伏虎”。天王殿背面的迎风和槛墙上,还形象生动地雕刻着虞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伸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庾黔娄、老莱子、蔡顺、黄香、姜诗、五褒、丁兰、孟宗和黄庭坚等中国历史上封建阶级宣扬的《二十四孝子图》和降福、施寿、取仕、赐禄等四位天宫,天王殿里的这些佛、道、儒三教派的典型形象荟萃与一体,可见普化寺不独是佛道合一的寺庙,而且形成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景致。据了解,这些砖石雕是民国年间南山寺高僧普济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的。

  普化寺的主殿是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殿内塑像众多,正面为释迦牟尼佛,两侧是坐在莲花上的文殊和普贤菩萨,后墙左右角分别供骑狮子的老文殊和骑朝天吼的送子观音。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供合称西方三圣的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殿内塑像还有护法金刚和善财、龙女及十八罗汉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十八罗汉中还塑有一位身体丰腴、白胖细腻、衣着轻柔、飘逸潇洒,犹如一位贵夫人的女罗汉,这在五台山寺庙中可谓绝无仅有。据殿里当值的师父介绍,女罗汉是根据佛经中释迦牟尼的生母摩耶夫人生下释迦牟尼后的第七天逝世。释迦牟尼成道后到仞利天为他母亲说《罗汉经》3个月,而得阿罗汉果,使其成为了佛教的第一个女罗汉的记载而塑造的。

  大雄宝殿之后是由原先的玉皇阁改建成的三佛殿。殿檐下山枋、柱上都有彩绘木雕。墙上嵌有雕工细腻的汉白玉石雕,内容非常丰富,有《杨家将》中的“穆桂英挂帅”,《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维摩诘经·观众生品》中的“天女散花”,《岳飞传》中的“岳母训子”、“审秦桧”,《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等。殿内供台上供着结跏趺坐在莲花上的横三世佛,中间是左右分别侍立着迦叶和阿难两位大弟子的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分别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和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在横三世佛的左右两侧还有帝释天和大梵天王。殿内山墙左右平台上彩塑着古天竺十六罗汉,由于罗汉长年不食烟火,故骨骼变形,个个眉骨外突、高鼻深目、额头隆起、张口露齿、姿态各异,稀奇古怪,所以称这些罗汉为“洋罗汉”。

  最令人称道的是,这个殿顶棚上还悬塑着一个抽眉扯眼,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济公。只见他脚踏彩云,身着袈裟,袒肩露肉,右手拿着酒葫芦,左手摇着芭蕉扇,给人一种风仆尘尘,但又无可奈何的感觉。据说,济公实有其人,原名李心远(1148-1209);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出家后法名道济。他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净慈寺,生活落拓,不守戒律,嗜好酒肉,言行癫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由于他常行侠仗义、扶危救困、救人于危难之中,所以人们尊称他为“济公”、“济公活佛”等,由此可见,人们对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等行为的由衷赞赏。

  殿里当值的师父见我望着悬在顶棚上的济公好奇时,解释说:“这是教主当年升座为五百罗汉说法时,其他罗汉们都捷足先登,唯有济公因途中救护一个蒙难的女子,而延误了时辰。待他匆匆忙忙地赶到法堂时,法座早已被先到的罗汉们坐满了,他只好尴尬地蹲居在顶棚之下……”

编辑:武文姬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