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经典寺庙赏析——“铜瓦铜脊”广宗寺

2024-03-30 10:17:48 来源:大朝台文化旅行

  五台山旅游网3月30日消息 广宗寺位于圆照寺的上面,菩萨顶的下边,俗称铜瓦殿,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清代予以重修。广宗寺占地面积2912平方米,房屋28间,其中殿堂6间,别具一格。相传,明武宗朱厚照,信奉佛教,这年以“为民祈福”为理由,遣中相韦敏来五台山建造此寺。寺院即将落成之际,送一匾,上书“敕建文殊广宗寺”,故此寺建成后命名为广宗寺。解放前被列为十大青庙之一。

建寺史记

  在明朝历史上,明孝宗(1470-1505)朱祐樘似可算是较为开明的皇帝之一,在位时斥逐奸佞,起用正直练达之士,且屡禁皇亲国戚侵占民田,故史有“弘治中兴”之称。弘治中后期,孝宗上五台山拜佛,有感灵山显迹,很想在高高的东台望海峰上建一所皇家寺院,专用于为民祈福。他恐东台山高风猛,还特颁旨意,大佛殿要用铜瓦铜脊,以保证沉稳坚固,不被山风刮倒。讵料世事无常,此事刚刚起了个头,这位贤君已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六岁。

  孝宗卒,其长子朱厚照(1491-1521)继位,是为武宗,年号正德。年轻的朱厚照对父亲的这一遗愿十分看重,登基伊始,就命御马监太监韦敏专司此事,务将先帝在世时就想盖的这所佛殿盖好。

  韦敏领旨而行,先将先帝孝宗指明要用的大批铜瓦铸好,而后再落实下一步具体盖大殿的事宜。韦敏去东台实地勘察后,发觉要在东台上建寺困难重重,不仅在于望海峰上山高风猛,更难在上山的路崎岖艰险,夫役难行,大批物料搬运不便,而且真的将寺院盖起后,今后要找僧人看守都难。为此,他给皇帝上了奏折,婉言陈述,请旨定夺。

  正德二年(1507)七月,明武宗下谕,准韦敏会同当地官员,重新度量,按五台山实际情况,选择相应之地,将铜瓦殿盖起来,以实践先帝为民祈福之愿。他还告诫韦敏,去五台山盖殿,务必约束手下的人,不可扰害百姓,若发生这种事,他要追究责任的!该敕谕全文如下:

  敕御马监太监韦敏:

  昔先帝在御,尝为海内百姓祈福,许于五台山盖造佛殿,未就而龙驭一宾。今铜瓦佛像已完,尔敏请予五台山东顶盖造安奉。朕奉遵先志不敢违,但闻峰顶极高,风势雄猛,尔敏到彼,会同山西镇巡等官,从长度量,相应所处盖造,无致徒为劳费。合用钱粮物料并各色匠役人夫,即行都布按三司从宜分派措用,仍委分巡分守官各一员监督,务令坚宗,以称先帝为民祈福之意。事完,尔即回京,所至必须约束下人,不许因而生事、扰害百姓,如违,责有所归。

  故谕。

正德二年七月十五日

  这件敕谕,今日还在,若去广宗寺,穿过铜瓦殿后,可看到两块并列的石碑,其中一块驮在一只石龟上,敕谕就一字不漏地刻在那上面。背面刻着同年十一月韦敏给皇上的一份上疏。

  韦敏到山西后,会同镇守太监、巡按御史、按三司掌印官、布政按察使、指挥检事、分巡分守官等一大批官员,并各色匠役,一起上东台顶实地考察,斟酌再三,最后决定将铜瓦殿建在菩萨顶下边,于是,遂有了今日所见的这所皇家寺院。

  铜瓦殿刚建成时,全称为铜瓦铜脊文殊宝殿,尚无寺名。继此殿建成后,后来又陆续建造了山门、钟楼、鼓楼、僧房、藏经楼等建筑。正德十年,御马监太监焦宁奏请寺额,武宗亲赐“广宗”两字,意为广弘正宗佛法,这所寺院从此以广宗寺名昭天下。武宗并降敕晓谕附近居民,毋得侵扰该所寺院,违者将以法治之。这件圣旨,刻在铜瓦殿正前左侧的一块石碑上,也为石龟所驮,与大殿后面的那块敕谕石碑相得益彰,都已成为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了。

建制传说

  五台山寺院很多,规模大小不一,但主要建筑格式和供奉的佛像是相同的。一般来说,寺院有门,此门叫作山门,寺名匾额就挂在山门上。进山门,迎面是天王殿。可是这座广宗寺,既没有山门又没有天王殿。来到寺院的第一道门,却是门殿合一,姑且管它叫作山门殿吧。坐在山门殿正中的塑像,是大肚子弥勒佛。在弥勒佛背后,是一尊身穿铠甲、手执“金刚杵”的神像,他叫韦驮天神,是“护法神“广宗寺这尊铜铸弥勒佛,铸艺精湛,谁见了他,都会忘却烦恼。

  殿堂是我国佛寺中重要屋字的总称,以及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殿是供奉佛、菩萨的地方。殿堂的名称即依其所供泰的佛名大及其用途而定。拿天王殿来说吧,由于内供四大天王,故名天王殿。殿内供文殊菩萨,则称文殊殿。这座寺院的大殿,即不叫华严三圣殿,也不叫西方三圣殿,却命名为“铜瓦殿”。

  铜瓦殿3间,长14米,宽12米,呈矩形,高大雄伟,豁达开朗,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殿顶重檐,上檐是铜瓦,用铜瓦造殿顶,在五台山寺院中还是创举,故此寺称铜瓦殿。现留正脊、垂脊为铜质,其余铜瓦已散失,补了琉璃瓦。

  殿额高悬“敕建文殊广宗寺”,殿内上座供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毗卢佛、普贤菩萨。殿内下座供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阿弥驼佛、大势至菩萨。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地位最高的“圣者”。在西方三圣前方两侧悬有黄绸子幔帐,在幔帐外面的两条幡上写着“发菩提心由定生慧”和“跟解脱道以戒为陆”,显得异常威武庄严。

  两侧是铁铸十八罗汉,神态各异,变化多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造诣和雕铸才能。正殿前内额挂有康熙御匾,上题“云眉”二金字。殿前立明正德二年(1507)和十年(1515)御碑各一通。

  寺内东北角建有墓塔一座,高约6米,围基10米,塔身洁白,这是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的灵骨塔。

  他精通藏文,对佛教研究造诣很深,他把长达200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由于此寺是他出家的寺院,故他的灵骨塔建在这里。他圆寂于1980年12月,终年80岁。此塔于1981年9月落成,塔正面石碑上嵌刻有赵朴初书的“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

  此寺旧时香火极盛,这是因为:除了有金光闪闪、炫人眼目的铜瓦殿顶,还就是由于殿内佛像众多而齐全,使人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些烧香磕头的善男信女把殿堂弄得香火缭绕,再配上和尚们的木鱼声和磬声,就像进人扑朔迷离的佛国世界。此外,此寺的和尚在五台山地区德高望重,因此,此寺在旧时列为青庙十大寺之一。另外,还由于在五台山流传着一个与此寺有关的天鹅吸水的民间传说。

  传说明末清初;张皇都带领一支反清义勇军逃到了耿镇(位于松岩口)后面的高入云天的七级岭,被清兵从东、西、南三面团团围住。北面是一眼望不到底的万丈深渊,下面又是深不见底的清水河,像这样的天险,谁还敢从这里突围呢,所以七级岭的北面却无兵卒把守。清军将领李延寿原打算硬攻七级岭,但当他听了刘老大的汇报后,将原来的硬攻改变为围困。

  刘老大是这里有名的财主,家财万贯。张皇都造反时,打开他家的钱库粮仓,将钱粮分给了穷人。因此,他跟张皇都这帮人有刻骨之仇。再说,七级岭就在他家门前,他对山上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对李延寿说,山上有风碾风磨可以碾米磨面,但没有水源,一滴水也没有,往常吃水,全得从山底清水河里往上背。如今围困他们十天半月,张皇都这伙人,即使不成饿死鬼,也都得变成渴死鬼。

  可是……7天过去了,探马来报:山上的人马安然无恙。10天过去了,探马又报:山上兵马依旧在操练。围到13天,山顶上更是人长精神马增膘,斗志越发旺盛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李延寿当然不知其中的奥妙。原来,在围困的头一天,山上还有点存水。到了第二天;存水已干涸,大家都要渴死了,张皇都却想出个办法来:山上有棉花,用棉花扎成天鹅的形状,用细绳拴住,从七级岭北面通过滑轮送到清水河里,吸足水分后,再通过滑轮绞上来,将水拧在缸里,张皇都他们就靠这棉花取水,维持生命。

  张皇都的棉花吸水是怎样想出来的呢?在此以前,张皇都曾来过广宗寺,瞧见此寺的一位老和尚,正在写春联。据说这位老和尚是著名书法家傅山先生的朋友,在明亡之后,和傅山先生一样,隐居不仕,后因参加抗清活动,为清军所执,脱走后,自称“禅观宇”(在禅房深院之中静观宇宙),来此寺为僧。他写的春联又快又好。张皇都看了一会儿,想走还没有走,这时,走进来一个小和尚,胳肢窝夹着一卷子纸,说是奉师父之命,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写一副对联。

  一般的春联,一张纸写四副,而这副对联要求在一张纸上写两个字。这可把老和尚难住了,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笔啊!后来他用棉花捻成团,蘸墨悬腕楷书,左联:非空非色见如来;右联:无我无人观自在。在写的过程中,忙坏了研墨的小和尚,磨研了半天,棉花团一蘸,砚台里的墨几乎全被吸干了。“棉花真能吃墨”在张皇都的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今天的棉花吸水,就是受“棉花吃墨”的启发而想出来的。

  一晃15天过去了,这天夜里,月光如洗,清风阵阵,李延寿亲临其境暗中窥探。突然间奇迹发生了,只见无数个小白点从七级岭上一个跟着一个跃出,那白点逐渐扩大、扩大,慢慢就变成了一只只洁白的天鹅,轻悠悠地飘下来,落到清水河里,然后又飞上七级岭。李延寿看得眼花缭乱,心神不定。他断言:这群天鹅是从天宫里飞出来的;他领悟到:这就是这伙人没有水渴不死的原因;他判断:这是神仙在暗中帮助他们;他暗忖:与张争雌雄,恐无好下场;他决定:退兵!就这样,李延寿暂时撤离了七级岭。岭上的张皇都也就暂时得救了。

  铜瓦殿和广宗寺也随着这个故事的流传下来。寺虽小却能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恐怕与此也有一点关系。

编辑:武文姬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