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奇观:通幽绝奇佛母洞
前些日子,几个朋友要我陪他们去佛母洞游览,我欣然应允。
佛母洞,又称千佛洞,也称父母洞,是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南台锦绣峰山麓的一个不知什么年代天地造化形成的天然石灰岩洞。由于其造型绝奇,酷似人的腹腔,加上钻入钻出可得重新转世之传说,便成了五台山的一处声名远扬、极富神秘色彩的灵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众多来山朝圣者心仪已久和到五台山必定朝拜的地方。明代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由其(指白云寺)前南折,攀跻四里,折上三里,至千佛洞(佛母洞)”。
记得大约是在2007年,我曾和友人一起游览过佛母洞。
那是一个天空晴朗的下午,3点多钟,我们一行从五台山景区腹地的台怀镇中心区出发,顺清水河行约10公里转而向西,经谷口的白云寺行了约1公里左右后,在山根前下了车,映入眼帘的是曲折蜿蜒、由低渐高的青石条铺设台阶的“正觉路”。就在我们拾级而上之际,刚才还是蔚蓝的天空,随着几朵云彩的飘来,骤然变得阴沉了起来,紧接着,洒下了蒙蒙细雨。我们在淅淅沥沥的雨中走了不一会儿,碎雨便随着云彩漂移而去。云走雨跑,天空、太阳不仅依旧,仿佛比雨前天更蓝、太阳更金灿灿了。只是在雨前顺着宛如一条飘逸游龙般的台阶瞻望,远处依稀可见矗立在将近山顶的佛母洞的红院墙,被山中腾腾的蒙蒙雾霭裹了个严实。而眼前万木葱茏,山花烂漫,山野树木静静地闪着一层亮亮的茧,两侧山上的油松林、落叶松林、桦树林和杨树林堆染着浓绿,林中还不时地随着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或单、或双、或群地飞出飞入各种小鸟。此等鸟语花香、林木参天、云雾缭绕的景象,加之沁人心脾的空气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佛母妙处,使人顿然似羽化登仙……无怪乎,名冠金元的大诗人元好问用“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因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的诗句来描绘这种佳境。不知不觉之间,“正觉路”上的1580个台阶被一阶阶甩在身后,山中的雾纱也悄然地飘去。登到台阶顶端,在一座耸立如屏风般的山崖上的岩壁前有一面宽三间的殿堂,殿前出廊的柱子上挂着一幅木刻黑底金字的楹联:身似菩提,悟彻乾坤,无欲则净自称佛;心如大地,慈怀天下,腹中藏有渡人船。
穿殿而过便是佛母洞了,据《清凉山志》卷二载:“千佛洞台东北崖畔。嘉靖末,道方者夜游至此,见神灯万点,既出旋入。方随入,见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进里许,黯然闻波涛,悚怖不能出。念观音名,愿造像,忽见一灯,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不久,道方和尚又在洞口外建寺,因其夜中见洞中数不清的玉佛,白天目睹内洞状如腹腔。据佛教传说,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雄才睿智的国王净饭王娶了美丽无比的摩耶。然而婚后数年,却未有子嗣。一个春夜,摩耶王后睡梦中见一头大白象从空中向她走来,从右肋下进入她的腹中。醒来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摩耶夫人分娩前,按照当地风俗,回娘家天臂城待产。途径蓝毗尼花园时,只见园中一棵名为波罗义(无忧树)的大树,枝条柔软低垂。摩耶夫人即举右手抚摸树枝,不料太子却从她的右肋脱胎而出。七天后,摩耶夫人去世。后来,王子成为了创立佛教的佛祖“释迦牟尼”,其母摩耶夫人也就被尊为了佛母。而五台山的这个溶洞与释迦牟尼诞生的情形十分吻合,洞腔为人体内形,右侧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样、石色,说明洞口恰好处于右肋区域,这与传说中的白象从右肋下入胎,太子右肋下诞生完全巧合,恰似摩耶夫人诞生释迦牟尼的灵迹再现。故建的寺取名“千佛寺”,洞则名曰“佛母洞”,当地人亦称“父母洞”,并建立了道场。现道方和尚请石匠雕刻的四尊佛像仍奉在外洞口。
佛母洞内洞
佛母洞分为外洞和内洞。外洞宽大,洞口敞开,高约3米,宽约1.5米,深约16米,进洞幽暗,由外而里渐渐收缩,在尽头的左面有一小口遁入内洞,洞口距地面约半米左右,扁圆狭窄,虽弯曲,但成管状,内洞里面暗淡的灯光告诉我们只容一人入内也须斜向上延伸一米左右。
在该寺住持悲月师的指点下,我第一个开始钻内洞,照着悲月师的点化,我左手在头下方,右手在头上方,双臂伸直,紧贴头部两侧,身体半侧,头、手先进,随后双脚蹬地发力,右腿略微提起时,左腿继续使劲给身体以反推力,同时腰部尽力蠕动前伸,当伸直的双手够着入口边沿时,胳膊肘抵着洞壁往开撑,拉着身躯蠕动前伸。由于洞外朋友手扶着我的脚给予推力,我比较顺利地钻入了内洞。入得洞内,定睛一看,这葫芦状的洞腔,构造非常奇特,可容纳五六人的洞腔内有石乳及石笋,洞壁石色斑驳,形状凹凸,状如人体脊椎、肋骨、心肝五脏的石乳、石笋在暗淡的灯光中更是形象逼真……
编辑:魏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