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碧山寺
碧山寺始建于北魏,重修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当时称普济寺,此庙宇地处北台叶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称碧山寺。现在的全称是"碧山十方普济禅寺"。
碧山寺有一大传统,凡是出家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费食宿,任何人无权逐客。启程时如果缺少川资路费,寺中还得周济盘缠,碧山寺这种广济十方的做法,非常为人们所乐道和赞赏,因此人们亦称碧山寺为"广济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谦称。笔者在碧山寺中就遇到了从外地云游至此的僧人,他们在寺中礼佛诵经,得到了很好地待遇。
进入碧山寺,首先是天王殿,供奉弥勒佛,两侧立四大天王。天王殿后面是雷音宝殿,殿内正中供毗卢佛,两壁供十二菩萨。雷音宝殿前古松参天,地面都保留了寺院初建时用的大块方形石板,院落整洁,的确是修行的清幽处所。出于对佛菩萨的敬重,所以笔者没有拍摄佛像。
第三进大殿叫戒坛殿。殿内正中设有青石砌成的戒坛,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戒坛始建于孝文帝时,最早弘扬律宗的曾于这里开讲《四分律》,后来各代,这里一直是传戒的地方。现存的戒坛为明代遗物。戒坛上供有一尊缅甸石雕玉佛,是1029年与上海玉佛寺的玉佛和武汉归元寺的玉佛一起从缅甸迎请供奉的。玉佛盘腿坐在莲台上,服装简朴,发髻隆起,面颊丰满,神情开朗,凝目下视、若有所思,看去还是英俊的青年形象。这尊历史人物的传神雕刻,跟真人盘坐在那里一样大小,不用说雕刻艺术的逼真、精湛,就说当初的玉石原料也是十分难得的。
最后一进大殿在靠山脚下的一处高台上,单另为一个小院,必须经由一小门方能够到达。
大殿坐西向东,有南、北两侧的堂屋陪衬。大殿面宽五间,上下两层,原为藏经殿,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刊印之三藏经全部,计七千五百余卷。大殿正中靠后墙,塑有一座高大的弥勒佛像,头部伸到了二层大殿上。弥勒佛的塑法,不是盘腿打坐,而是作坐的姿势,双腿自然下垂,脚蹬地上,称为"弥勒下生"。按佛家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弥勒上生经》说弥勒佛现住在兜率天,《弥勒下生经》说他以后将从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这尊"弥勒下生"塑像,当然是取了后一种说法。
碧山寺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寺内到处种植了繁茂的鲜花,天王殿、藏经阁前都有大面积的花坛,并有石栏围护,这更增添了寺院的雅致之气。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