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瞻碧山寺

2020-06-09 16:32:39 来源:山西画报

  从罗睺寺出来,左拐经王八盖台阶上杨林街行约200米,右拐过万佛阁前的皇城植物园后,在殊像寺路口左拐沿清水河景区公路,途经广化寺、普寿寺、七佛寺、集福寺,计行约2公里便是碧山寺了。

  “碧山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初名北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建。明宪宗朱见深赐‘普济禅寺’匾额。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皇帝拨金重修,并赐名碧山寺。光绪三十二年(1906),北台顶广济茅蓬的乘参、恒修二禅师接管了碧山寺,使其成为了五台山唯一的一座‘十方丛林’。碧山寺是清代到民国年间,五台山佛教中涌现出的十座很有影响力的青庙之一,基本上控制着全山青庙的活动,亦称十大青庙,这些庙是: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广宗寺、圆照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阁寺、永安寺、灵境寺……”同行的朋友边走边和我们聊着,还说他和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竹林寺住持、碧山寺退居方丈妙江大和尚十分熟识,虽然他现任竹林寺住持,但有时也过碧山寺来。今天如果在,咱们就拜访拜访师傅……

  转眼之间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三门四柱、中高旁低、檐下斗拱密致、精雕细刻、高大雄伟,中间横楣上书有遒劲有力的“清凉震萃”,楼檐下方倾挂有“清凉圣境”竖匾的精美木架结构的木牌楼下。经木牌楼是殿门上方挂有曾在民国年间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内政部长、监察院长的赵戴文于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冬月,在该寺住持果定重建碧山寺时,题写的“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的镏金字木匾额的天王殿。殿内正面是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背面为双手端着降魔杵的韦驮将军。左右贴山墙塑有佛经里记载的大千世界的中心须弥山腰的犍陀罗山四峰各住一峰的青脸南方增长天王、白脸东方持国天王、绿脸北方多闻天王、红脸西方广目天王等专司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

  接着我们又到第二重大殿雷音宝殿参观。雷音殿又名毗卢殿。殿里供的是三身佛,中央是面部造型圆润、修眉、闭眼、鼻、嘴等线条都很柔和,给人以一种深厚敦实感觉的毗卢遮那佛,佛前是骑狮文殊,东西两旁有大梵天王与帝释天侍之,两侧为《圆觉经》上说的十二位大士(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静慧、威德自在、辩音、净诸业障、普觉、圆觉、贤善首等能入如来圆明境界的十二圆觉菩萨)。门两边又立韦驮、伽蓝二神。因佛经上讲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卢舍那佛(报身佛)与释迦牟尼佛(应身佛)合称三身佛,毗卢遮那佛开口说话,声若惊雷,所以这个殿叫雷音宝殿。

  从雷音宝殿出来,自告奋勇引我们拜访妙江大和尚的朋友,在院子里遇上了寺院的知客师……看来这朋友不仅和妙江大和尚熟识,而且和知客师也很熟。知客师告诉我们大和尚外出了,最近没有来寺院后,客气地把我们邀请到了客堂。在和知客师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五台山的寺庙有子孙庙和十方庙之分。在1928年以前,碧山寺为子孙僧常住(即子孙庙,师父传于弟子,徒子徒孙代代相承的寺庙)。光绪三十二年(1906),乘参、恒修二僧于北台麓创立了供僧俗朝台食宿之所的“广济茅蓬”。但由于北台麓距台怀镇较远,感到不便,就将茅蓬移在今碧山寺的禅堂,后又与碧山寺合并,所以碧山寺又有“广济茅蓬”之称。乘参、恒修相继圆寂,由果定住持广济茅蓬。果定代还碧山寺外债万余之后,将子孙庙的碧山寺改为十方常住(即十方庙,凡十方游方僧人到来,管吃管住,临走时无路费还送给路费,不论你是何方僧人,只要接受过佛法,有德才,又有组织能力,就能被选为住持)。过去,碧山寺奉供着珍藏着五台山十景之一、我国最珍贵的字塔——碧山字塔亦称《华严经》字塔。字塔是一幅由80卷《华严经》共600043字排列写成的六角七级楼阁式的浮图图案。由绫和黄绫裱糊而成,高5.6米,宽1.66米,外镶蓝边,中间字塔,工笔楷书,一丝不苟,字如蝇头,一目了然。由塔尖起笔,至塔底收笔,字尽塔成,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可谓妙手天成,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这幅精美珍贵的字塔是庚午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江苏虞山弟子许德心用12年的时间沐浴焚香书写而成的。是五台山佛教界特级文物,也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现珍藏在五台山“佛国藏珍楼”。还有轰动全国的1935年11月13日,女刺客施剑翘为其父安徽军务善后帮办兼奉系第二军军长、前敌总指挥施从滨报仇,在天津佛教居士林亲手枪杀了凶手直系军阀孙传芳。1936年被特赦后,以居士的身份曾在碧山寺修行……

  从客堂出来后,知客师带我们到第三重大殿戒坛殿参观。

  据介绍,我国最早之戒坛,相传为曹魏嘉平、正元年间(249-256)昙柯迦罗于洛阳所建。五台山最早的戒坛是北魏孝文帝时期,专研《四分律》,极力弘扬《四分律》戒相的法聪律师建的北山(今碧山寺)戒坛。戒坛殿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解放后再修。殿内的石戒坛,是和尚受戒的戒坛,也是五台山惟一的一座戒坛,长5.1米,宽5米,高1.2米,是明代遗物。受戒,即信徒接受授戒师所授的戒律,因戒有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区别,故受戒仪式及地点也有所不同。从前,在法堂受沙弥戒,在戒坛殿受比丘戒,在大佛殿受菩萨戒,传戒程序十分复杂,过程也是既隆重又周到严密。凡出家人只有受过比丘戒(具足戒)后,才能取得正式的僧尼资格。

  戒坛上有结跏趺坐的释迦牟尼佛说法造型玉佛一尊,高1.4米,佛像雕工精细,肌肉丰满,花纹柔软,神态逼真,光滑如镜,一尘不染,面貌和蔼可亲,秀美而庄严,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尊玉佛是江西徐玉如居士于民国十八年(1929),连同上海玉佛寺、武汉归元寺的玉佛一并从缅甸请运回国的。殿的顶棚周围有一千尊佛像,叫“千佛围绕戒坛殿”,寓意着在举行受戒仪式时有千佛前来参加隆重的受戒仪式。殿内两侧山墙平台上是清顺治七年(1650)大都宪国胤捐献的形态各异的脱沙十八罗汉。

  戒坛殿后的最后一重殿是藏有从西藏等地运来的蒙、藏、印第安文等版本的经书和清雍正十三年(1735)四月八日刊印的计七千五百卷的《经藏》、《律藏》、《论藏》等三藏经全部的藏经阁。

  参观了藏经阁后,我们告别了被明代高僧镇澄描述的:“落日北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孤鹤棲双树,疏钟破晓烟。焚香坐清夜,暂尔已忘缘”的清静幽雅、庄严肃穆的碧山寺。

编辑:乔智君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