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豪宅”——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故居位于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镇,原属五台县河边村。阎锡山具有五台人鲜明的性格特点,是五台人的杰出代表。奉行“中庸哲学”的阎锡山,从辛亥革命开始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被称为“山西王”、“土皇帝”。一路上,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在想:阎锡山作为一代风云人物,曾经称霸一方的“山西王”,统治山西的“土皇帝”,他的故居又是怎样的呢?
进入河边镇,远远地便看见大道中竖有一座硕大的牌坊,牌坊正面写有“阎锡山故居”五个大字。下车后,我们踏着一条石板大街往东走,街两边是灰色的仿古民居和商店及摊点。沿街走过大约五百多米,然后向南拐,便来到了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故居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37年,共建有都督府、得一楼、二老太爷府、上将军府、同武将军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慈幼院等,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总占地面积3.3万余平方米。现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
走进东花园的大门,只见有一影壁上书“阎锡山故居”五个大字,背面有孙文书赠的“博爱”二字,此为东花园第一院,名“归仁堂”。为什么孙中山先生会亲笔题赠阎锡山“博爱”二字呢?原来,阎锡山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认识孙中山,武昌起义,山西首先响应,因此参加辛亥革命成为阎锡山人生中最光彩的一页。孙中山于1912年9月来山西考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伯川之功。不惟山西人当感戴阎君,即十八行省亦当致谢。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阎锡山因缘时会登上都督宝座并获得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他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在国内是仅有的一人。站在影壁前,回顾过去,可以想象,孙中山先生对阎锡山的敬重情谊,而孙中山先生的书赠和盛赞也成就了一段“惺惺相惜”的美好佳话。
穿过一院东厅中间的过道,便来到二院。此院是阎府建筑群中最雄伟豪华的晚清宫殿式建筑风格。阎锡山先生的父母曾在此居住。
最值得让人玩味的是二院西北角的厨房院,大门上写着“有饭吃”三字。显而易见,这是阎氏在吃饭方面的标准,不求山珍海味,不求美味佳肴,只求有饭吃就好。试想一下,在近代的中国,特别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能够填饱肚子,有一口饭吃都是莫大的奢望。经受多年战乱,深知民间疾苦的阎锡山当然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以此为标准和警示自己,一生非常节简,生活上不讲究排场,不铺张浪费,不追求奢华。据说他每顿饭只有青菜和馒头,请客吃饭也只有两个菜。
通过二院东大厅一侧的过道,是东花园的三院。正厅当仁堂为阎氏会客室。东南方向有一座三层大楼称为红楼,是阎府的最高建筑,旁边有一条上楼的台阶,登楼可远眺全村景致。
在东花园三院正厅的后面,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偏小院,也是阎锡山经常居住办公的地方。最神秘的莫过于那条号称四通八达的阎府地道。据说在这个小院下面有三条直通外面的地道,共计长约10公里,贯通整个阎府建筑的地下。其中向东方向的一条地道直通文山脚下,与汽车道相连。阎府地道内建有警卫室、电台室、作战指挥室、弹药库、会议室、休息室等军事设施。阎府的地道是旧中国最大的私家军事地道。这使我想到了“狡兔三窟”的故事,阎锡山在修建府第时,是出于行走方便,还是基于防身应变?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其用意很明显,从中可以看出阎锡山的精明和算计,足智多谋,是一个懂得居安思危的人。
踏入那个叫“行得通”的地洞,仿若穿行在古旧的时光隧道,光阴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拾阶而上,便进入“得一楼”内部,也就到了阎府的上院。“得一楼”建于1914年,共计三层,顶层一间为阁,小巧精致,是阎府建筑群中唯一的阁,也是阎府的制高点之一。阎老太爷常在此楼品茗休息,登高远眺。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封阎将军一等爵位,阎锡山便以老子《道德经》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之意,取名为“得一楼”,以作纪念。从楼名来看,我们不难想象当年年轻有为的阎氏被封爵后踌躇满志的心情。冯玉祥、蒋氏夫妇和朱德曾登此楼,给这小小一楼赋予了神秘的政治色彩。
走出得一楼对面便是都督府,一进两院,是“故居”唯一一座东西合璧的院落。阎锡山的青年做派和新潮思想由此可见一斑。阎锡山曾在此接待过孙中山、蒋介石、宋美龄等,故曾有人评价“一座都督府,半部民国史”。
游览阎锡山故居,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散落在院内的家训和警句石刻。其内容或谈交友持家,或言善德治学,均为阎锡山言论。这些话语通俗易懂、意义深刻,很有哲理,摘出其中几篇欣赏一下:
“人要有五要:一要有强健的身体,二要有正当的职业,三要有精巧的技能,四要有充分的知识,五要有公道爱人的热心,有此五者可谓之完人。”“做事最怕没恒心,没恒心一日勤劳半日懒,有始无终不能成事;做事尤怕没方法,没方法终日忙,忙不见功,有苦无智不能成功,当戒之。”
阎锡山还进一步告诉后人,“作甚务甚,作甚学甚,作甚会甚,作甚成甚;作不成甚羞甚,作坏甚补甚。为人事的必要人格,有此人格,则百事皆成。”这些语句应当是历经世事后阎锡山的肺腑之言,每一句都朴实无华非常接地气,但却含义深刻,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最让人心生恻隐的是“红楼”里五妹子凄楚而悲凉的故事。阎锡山堂妹闫慧卿,在家里女儿中排行老五,人称“五妹子”。五妹子(也叫五姑娘)一直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她生于1910年,比阎氏小27岁。五妹子一生结过两次婚,基本上都属于父母包办、政治婚姻,不太幸福。要说阎氏是五台男人的杰出代表的话,五妹子则为五台女人中的典型代表。她不仅善于察言观色、攻于心计,对阎氏非常了解,而且对阎氏的生活起居安排的极为周到,所以阎氏曾说过,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五妹子比谁都合适。
太原解放前,阎锡山谎称到南京公干,实际上是逃跑。为了安定军心,只好把五妹子留下,本来安排飞机接应“五妹子”一起逃跑,却没想到解放军提前占领机场,计划泡汤。五妹子电报给阎锡山一份遗书后,在太原解放破城之际,五妹子在省政府的钟楼服毒自杀。按照其临终前要求,尸体被浇上汽油焚毁。五妹子以这种刚烈而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怜这样一位弱女子,竟然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香消玉殒,可悲可叹的同时令人感慨万千!这也许成了阎锡山一辈子的遗憾吧!
穿行在阎锡山故居的檐角廊下,处处是历史,步步有故事。阎锡山故居既有黄土高原典型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有晚清宫殿式建筑的特点,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的近代建筑群,房中有房,院中有院,青砖壁瓦,曲折连环,有人评价是“民国第一豪宅”。作为“民国第一豪宅”,自然是气派十足,青砖灰瓦古朴典雅,飞檐斗拱神采飞扬,抱厦回廊雍容华贵;砖雕、石雕、木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各式人物风景、故事经典,无不令人驻足玩味,流连欣赏。阎锡山故居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
斯人已逝,故居犹在。站在这座阎氏故居的大院中,望着来来往往的游人,我不禁在想: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随着那个时代的过去,阎锡山也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也许他生前不会想到的是,进入21世纪后,他的故居却以一种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鲜活而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编辑:刘寰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