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北阎锡山故居

2017-04-15 17:27:57 来源:


1950年3月阎锡山卸任行政院长,自己购地,自己设计修建,同年8月由丽水街寓所迁来此地,阎锡山为这里命名为菁山草庐。这里是日据时代的一处茶园,后来荒废阎锡山住进此处时,条件极其艰苦,处地偏僻,距公路(仰德大道)路口要步行30分钟,还是简陋的砂石路。现在这里叫公馆里,有一路公交车(台北叫公车)直达,终点就是阎锡山故居,目前已被台北市文化局定为历史古迹。

年已八十高龄的张日明老人,陪我进入这座大院。故居的大门简陋得让人吃惊,石砌水泥罩面的门柱已斑驳破损,铁栅栏门也已锈迹斑斑,实在看不出是一位前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的居住地。



阳明山公馆里的阎锡山故居大门,蓝底白字的门牌上写着“士林区永公路245巷34弄”,旁边有台北市文化局立的一座古迹标志铜牌“阎锡山故居”。走向大门者是张日明老人。

进入大门,走过一段杂树夹道的小路,面前有一座两层楼建筑,是原警卫人员和小车司机班住房和值班处。它的后面就是故居的主要建筑——接待宾客的起居室,即阎锡山称谓的“菁山草庐”。这座房子已经完全损毁,只留墙体残垣,黑灰色墙面已剥蚀并遍着青苔。从残留的红砖墙和拱形窗洞可大致想见当年的建筑物形象。接着看到原警卫人员居住处和副官值班的地方。然后拐弯沿着一个坡道下行,便到了阎锡山的居住生活地,著名的窑洞式建筑“种能洞”。这里是一片坡地,所有建筑物都分别建在梯田一样的各层平台上。

原警卫人员和司机班住房



原副官值班和工作处。现今物业管理人员生活居住地。物业管理或保安在台湾叫“保全”,大概全名是“房屋保全管理”吧。这座“阎院长故居”的保全人员姓陈,我与陈先生联系后,由他约定张日明先生。

称作防空洞的二层小楼,也称红砖屋,警卫人员和勤务人员居住办公地,只有底层有防空功能,窗户为防爆炸冲击波的铁窗,今张日明老人在这里的底层有两间自己的居室。



张日明老人带我察看故居原接待会客处残迹,常说的“菁山草庐”即指此房舍。这里曾经接待过诸多政要名流,如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何应钦、张群等。其中蒋经国每年春节都要来给阎老先生拜年,阎锡山就在此处接待。




这座种能洞是以块石发碹而成的拱形房屋,顶面以土填平,后来又加了女儿墙。种能洞一连五间,檐前的出厦是另外加的,红砖垒了柱,架起了一排塑压瓦楞板,可遮阳挡雨,但使得不可见种能洞的全貌。在窑洞的石砌前壁上,有一大理石小碑嵌在其中,落款是主人的名字与图章,时间是民国1950年11月11日,它是种能洞的建筑碑记。

全文是:

我到台湾因不耐炎热与暴风雨的侵袭,建茅屋于金山山麓。移居以来,想起内地冬暖夏凉不怕风雨的窑洞来。我问台湾同胞:‘台湾为什么没有窑洞?’他们说窑洞有三个缺点:一潮湿二空气不流通三怕地震。适于北方不适于台湾。这三个缺点经研究完全可补救:使用洋灰就防止了潮湿开前后窗户就能使空气流通至于防地震,窑洞与楼房性质一样,是看建筑上的设施如何,我遂动念建筑一所窑洞。台湾房屋,中国式、西洋式、日本式均有,特取三式所长融合为一,为台湾同胞作试验。此窑洞命名为种能洞,因我向以种能观察宇宙,为配合我的宇宙观而名之。 阎锡山 中华民国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兵农合一节志于金(菁?)山茅屋中。

这座建筑从东数第二间是朝前突出的,突出的部分自然形成了一个进屋的过道。在此抬头仰望,阎锡山手书“种能洞”3字高悬。一进屋的正厅,是祭奠主人的地方,即阎锡山的灵堂,悬挂着孙中山写给阎锡山的字幅“天下为公”,阎的遗像下,有灵牌“显考伯川府君之神位,男阎志敏、阎志惠奉祀”,供桌上有一对红灯替代红烛长明。供桌上还有来祭奠者奉献的果品,还有两册来宾签名簿,上边有近期一批来自大陆山西省人士的签名。

此处原挂着有阎锡山去世时蒋中正的亲笔挽轴“伯川先生千古,怆怀耆勋。”蒋经国为主人诞辰100周年的亲笔题词“永念耆勋――伯川先生百龄诞辰纪念。”现在没有了,让台北市文化局收走了,但用张日明老人的话说,是“他们偷走了”。

编辑:刘丽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