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说《妙法莲华经》的时候 遭到那么多的怀疑和恐惧?

2020-09-17 16:49:07 来源:今日头条

  为什么佛说《妙法莲华经》的时候,遭到那么多怀疑和恐惧?

  法华经讲记·从地涌出品第十五(8)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议。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

  重复上面的前行,打预防针:我要讲这个大法,你们可不要怀疑啊!佛的智慧不可以用凡夫的心态来思维。

  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就跟前面〈方便品〉一样,《法华经》不是可以轻易传的。如人不信,自己会遭大罪报。佛在法华会上传过去四十一年中所未曾有之法,叫法会大众不要怀疑、不要恐惧;再三讲佛语真实,不可以怀疑。

  师父也再三强调,对《法华经》要深信不疑。《法华经》为什么难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把佛过去所讲的一切法统统否定,从感情上来讲,众生不容易接受。过去讲无量的法是佛迫于无奈,不那样讲的话你一开始就传这个《法华经》,没有人相信。所以佛讲《法华经》要打招呼,都要打预防针。

  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为什么现在才给你们讲真话?以前不是不讲,也不是不愿意讲,而是不敢讲,怕把你们吓怕因此而遭到政府的制裁。一制裁这个大法,好了,没有人传了。可是众生却把佛的方便说当成了真实。我们想一想,现在普天之下有多少人信这个法呀?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

  无量无数阿僧祇:『无量』一个大数,『无数』一个大数,『阿僧祇』是一百多位的大数。观照数字,放大心量。这些无量的菩萨都是我的弟子,都是我在娑婆世界成佛以后教化的。他的本义并没有错,可是法会大众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是佛在娑婆世界这几十年成就的,认为佛是第一次成佛。其实佛在《梵网经》讲他到这个世界来示现是第八千次,这就造成一个反差。

  这里『令发道意』,『令』是使得,『发』是成就,『道意』就是成道了。整部《法华经》就是在『调伏其心』。也可以用『调御丈夫』来理解——佛就是「调御师」。『御』在防御我们的邪知见、烦恼习气,『丈』就时刻观察我们的心态来对症下药。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世界之下』呢,我看其他法师的解释,娑婆世界下方叫「十六万八千由旬」。那么这个国土里,也是七宝楼阁,诸大菩萨在这里务虚。那么我们这个秽土、同居土来的菩萨,在佛法里叫「务实」,跟世间法也一样,是不是?

  那些领导干部平时在处理政务叫「务实」,那么国务院办一个党校、办一个学习班,叫「务虚」。务虚是为了更好地务实,务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务虚,所以行菩萨道也是「虚实圆融」,也叫「理事圆融」。所以这些菩萨在一段时间里他专门从事理论研究。

  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先介绍这些菩萨的处所,再介绍这些菩萨的境界。由读懂《法华经》而知「权实不二」之理。《法华经》是「实」,无量的经典是「权」。你真正读懂了《法华经》,「权」就是「实」,「实」就是「权」。知道一切万法皆是《法华经》,由此知道《法华经》是「经王」,由此知道一切法无非「经王」,叫『正思惟、分别、正忆念』。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牛屎狗粪都是「我」,你懂了。但是你对那些没有读《法华经》的人不能这样讲,仍然按照佛的良苦用心反复劝导。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诸佛无量法门各有喜好,各有特征。这类菩萨『不乐在众』,有二义。一者,乐于在静处观照。注意,不能等同于「人我空、法我空」,而是理解为圆教菩萨在证得「法华三昧」后,在静中「寂而常照」,以这种定力加持法界。就跟诸佛证入无余涅槃一样。同样在寂中,看你的心量境界。二者:不乐于现肉团身来教化众生。

  前面『不乐在众』是对他而言,第二个是不乐于通过「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肉身来教化众生——『众』也指五蕴之众。多有所说:也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当成是「人我空、法我空」,这是一边;别教菩萨呢,他又从空出有,有是不是又是一边呢?所以这些菩萨你不能认为他是「空智」或者「有智」。

  『所说』是指二边,执著那种说法。也就是这种菩萨呢,他是按照圆教的中道之义。如果按照别教的中道之义,你既要在空,也要出有。按圆教的中空之义,你在空也是有,在有也是空,叫『多有所说』。

  常乐静处:这是法界一相之『静』,绝待、无对、无余之『静』。空也好,有也好,中也好,都是我们当下这一念。通教的一念只见空不见有;圆教的一念「空、有、中」当下具足。但在这里他是示现空寂这种法相,成就自己,成就众生。

  因为这些菩萨连弥勒菩萨示现得都摸不着他们的底,你能讲是通教、别教、是藏教吗?想都不用想。勤行精进,未曾休息:怎么『勤行精进』呢?念念入「萨婆若海」。就是我们常讲的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左右圆融、头头是道。这种功夫靠平时的修持和观照。无论在家出家,无论衣食住行,都可以修行这种功夫。但是根据世间的情况,一般以专修为好。专修又以出家为好,容易成就。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既可以理解为前面的『不乐在众』——他不愿意在这个实报土、同居土、方便土来修行。常乐深智,无有障碍:『常』是时时事事处处;『乐』,已经形成一种定力,念念在道。这里的『深智』非「一心三智」而不可言。一个心三种智慧,三种智慧实际上都与三种如来藏相对应——「空智、俗智、中智」。

  「空智」就是明白「空如来藏」,「俗智」是「不空如来藏」,「中智」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只有这样才无有障碍。你不能圆融「一心三智」,你还有障碍,还有魔,叫「菩提障、菩提魔」。唯有读《法华经》《楞严经》,成就一心三智,才是圆满大智慧。

  亦常乐于诸佛之法:由一心三智三观而有万法圆融为一个本体。没有哪一法不是「一心三智」,没有哪一智不是十法界万法,这就叫『诸佛之法』。『诸佛之法』讲到底就是『一心三藏』与十法界。一心就是三藏,就是十法界,三个藏没有哪一藏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没有哪一法界不是三个如来藏。

  一心精进,求无上慧:十法界始终是这一个念,咬住不放。这就是『精进』,咬住『一心三藏』就是智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内无外,无有无空,无所不包,叫『无上智慧』。

编辑:凌紫涵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