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劝持品》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学习《妙法莲华经·劝持品》。《劝持品》讲了三种能持《法华经》之人。开始是两万菩萨发愿在娑婆世界持,接着是四类声闻发愿在他方世界持,后面是佛看着八十万亿那由他大士什么都没说,佛以这种方式,来劝八十万亿那由他大士发愿周旋十方世界持,所以此品的品题叫做《劝持品》。经文分为三段,第一段讲的是二万菩萨请此方持。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这是说明二万菩萨发愿护持。药王菩萨是《法师品》的当机,大乐说菩萨是《见宝塔品》的当机,在前面,他们听闻佛勉励会众发愿受持弘扬《法华经》,又看到会中竟然不见一人领受此经而发愿,所以二位大士就领二万菩萨眷属,在佛前发愿说,希望世尊不要忧虑,我们在佛灭度后,一定会奉持读诵、演说《法华经》。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
这是说明在佛灭度后护持《法华经》很难。
后恶世众生,佛灭度后,娑婆世界比起佛住世的时候更加浊恶,所以说是恶世。善根转少,佛住世时,众生的善根还比较深厚,亲近佛的众生能够依佛的教法修行,容易成就佛道。在佛灭度后,众生的善根越来越少了,这一点大家都有体会的,别说与佛住世的时候相比,就是与几十年前我们学佛的人相比较,善根都明显的减少了。多增上慢,增上慢是指对于教理或者修行的境界还未有所得、未有所悟,却起骄傲自大之心,说自己已经有所得有所悟。起增上慢的人,由于被慢心覆蔽的缘故,狂傲不可一世,自赞而非他,甚至诽谤如来正法,以为自己所说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人不仅自己掉进坑里,还把听他说法的人也带进邪见的大险坑。佛灭度后,有增上慢的人很多。
贪利供养,就是贪着衣服、饮食、钱财等供养。一个人如果贪图供养,心就不能在道上,整天想的都是如何利益自己,而不是利益众生,那样就不能在道业上用功。增不善根,这就是多烦恼。烦恼有两大类: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这是根本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叫做枝末烦恼,也叫做随烦恼。
随烦恼有二十种:第一是忿,就是发怒。第二是恨,口里不说心里暗中气愤,就叫做恨。第三是覆,就是覆藏,做了恶事,由于怕失去利益和名誉加以隐藏,令人不知。第四是恼,就是热恼,遇到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热恼于心,不自安隐。第五是诳,就是欺诳,为了获得利益和名誉现出有德的模样,语言虚诳,巧虑多谋。第六是谄,就是谄曲,谄曲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以不实的赞美之词取悦于人,这就是谄曲。谄曲之人很难修行,为什么?因为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谄曲者与道不相应。第七是骄,就是高傲,高傲的人心不谦下,总想比别人强,这样的人与道相隔。如果身为佛子,想要求无上道,就应当除骄。第八是害,就是损害,由于心存怨恨,总是想着要损害于人,求快己心。第九是嫉,就是嫉妒,自己拼命追求名利,却不能容忍别人有荣耀之事,因而对人产生嫉妒之心。嫉妒之心与魔相应,严重障碍修道。我们说要随喜他人的功德,嫉妒是与魔相应,所以修行人必须要除嫉妒心,丝毫都不可存留。第十是悭,就是贪求积蓄一切财、法,不单是财、外财,包括法都不能悭。悭的人不肯惠施于人。第十一是无惭,就是对于自己的过失和缺点不自我反省,不以为耻。十二是无愧,无愧要比无惭还要严重,无愧的人,对于世间的道德法律舆论都无所顾忌,崇尚或者喜爱暴恶之行。俗话说:“人无羞耻百事可为”,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什么坏事都可以干得出来。为什么人会没有惭愧之心呢?就是因为无明,由于被无明障覆,不能见一切是非善恶,就如同一个人在黑暗当中,什么都看不见一样。无惭无愧之人不仅无法修行,而且容易成为大恶之人,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惭有愧,这样才能时时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才能认过改过。第十三是不信,就是邪见多疑,对于诸正法不生信心。为什么对于正法会不生信心?是由于心地污秽而起,信心是清净的结果,我们为什么会深信佛法?是因为心清净,心越清净,越能对三宝的真实、功德生起信心。为什么心越清净,越能对三宝生起信心呢?这是因为三宝的真实、功德都是清净,只有心清净了才能与清净法相应,因此心清净的人,对于佛法能够信受。第十四是懈怠,就是对于修善断恶之事疏懒怠惰。不但对于善法不能精进的人称为懈怠,即使在染法上勤求的人也叫做懈怠,因为他勤求的是染法,就会于善法退转。懈怠是修行人的大敌,会令成就道业之日遥遥无期,我们要想成就佛道,就要精进勇猛、锲而不舍。第十五是放逸,沉溺于欲境,对自己的身心不加以约束,放纵闲散。第十六是昏沉,对于所观境界神志昏昧、不能了知。大家都说昏沉,就比如人在静坐念佛的时候,念着念着什么都不知道了,昏昏欲睡,这个时候不是你定了、也不是你静了,因为神志不清,昏昏欲睡,这是昏沉,大家一定要明白。第十七是失念,就是忘失正念。失念与昏沉不同,失念的时候是神智清楚,但是他的念是东想西想;昏沉是神智模模糊糊,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两种观念。失念就是我们说打妄想了,就是失念,昏沉就是神智模糊,昏沉欲睡。第十八是散乱,就是内心妄念纷飞,散乱是由于失念而引起的。第十九是掉举,掉就是摇动,举是高举,掉举就是身心动摇,不能摄伏。第二十是不正知,就是知见不正,于法邪解,远离正知,背觉合尘,以妄为真。这二十种是随烦恼,前面的六根本烦恼和这二十种随烦恼,所以后恶世众生多烦恼。增不善根,远离解脱,就是不想得究竟解脱。
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这是说明二万菩萨不惜身命持经。虽然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很难教化,但是这二万菩萨在佛前发愿,将来在恶世当中起大忍力,不惜身命来弘扬《法华经》。以上是第一段,讲的是二万菩萨发愿在娑婆世界弘扬《法华经》,下面是第二段,四类声闻请他方持。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
这是五百阿罗汉请持。在前面《五百弟子受记品》中,讲了佛为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等五百阿罗汉授记,现在这五百阿罗汉也在佛前发愿,要在佛灭度后广说《法华经》,不过他们发愿不是在娑婆世界,而是在他方世界弘扬《法华经》。什么原因要在他方世界不在娑婆世界弘扬《法华经》呢?好,我们看下面的经文。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这是八千位有学和无学请持。五百阿罗汉发愿之后,又有八千位已经得佛授记的有学和无学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发愿说:“世尊,我们将来在他方世界广说《法华经》”。这八千人是娑婆世界的人,是在娑婆世界听佛说法,为什么他们不在娑婆世界弘扬《法华经》,而要去在他方世界弘扬《法华经》?他们的解释说,是由于此国土中有八恶。
是娑婆国中,这是第一处恶。娑婆世界正处于五浊恶世,是个很浊恶的地方。
人多弊恶,这是第二人恶。弊恶就是恶劣的意思,人多恶劣。
怀增上慢,这是第三慢恶。
功德浅薄,这是第四德恶,德不够 德恶。
瞋浊谄曲,这一句包含了三种恶:瞋恶、浊恶和谄恶。谄曲、谄恶。
心不实故,这是第八、心不实。心不实就是口有心无,嘴里说的很好,其实内心并不是这样的,口是心非。
这是娑婆国土的八恶。
在《大智度论》中,讲了恶世众生很难度化的几种情况:“世间众生,善好者少,弊恶者多,或虽行善,贫贱鄙陋,或虽富贵端正,而不行善,或乐施而乏资财,或富有财,悭贪自弊。”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想做善事却没有钱,富贵之人有钱但是不肯行善,这是一种。下面:“或见默不说,便谓憍高不为卑下接物,或见卑下引接恩慧普滋,便谓欺诳谄曲。”意思是,有的人见到法师说话比较少,就说法师太高傲不平易近人,但是见到法师非常谦卑地接引众生学佛时,又说法师取悦于人。“或见能善言论,便谓恃此小智憍慢。”见到法师善辩、口才好,就说法师自恃聪明看不起人。“或见质直无伪,便共欺诳调弄,将为痴钝陵辱。”见到有的法师朴实正直,朴实、正直,就觉得法师愚钝,欺负戏弄法师。“或见调善柔软,便共蹴踏毁骂。”见到法师慈悲柔软就肆意侮辱打骂。“或见持戒修行,便谓所行矫异,轻贱不敬。”如果见到法师严持戒律,就说法师的行为怪异,与众不同,对法师轻贱不敬。所以这些情况,我们真的是经常的见到,经常有的,你左也不行右也不行,他总能找到种种的理由来轻视、来不敬。所以这些状况,我们一定要反省自己,不要拿佛讲的经教去对照别人,是对照自己,来对照我们自己的心,我们自己反省我们有没有这些过失?有没有这些不敬?确实在末法时期弘法真的太难太难了,我都经常劝自己,如果众生有缘我们就大慈大悲,如果因缘不到我们独善自己。所以在《法鼓经》中迦叶尊者说:“世尊,我终不能摄受恶人,宁以两肩荷负须弥至百千劫,不能堪忍听彼恶人,犯戒、灭法、谤法、污法、非法音声。”
由于释迦牟尼佛灭度后恶世中的众生太难教化,这些新授记的声闻还没有像大菩萨们那样成就大忍力,所以他们不愿在娑婆世界持《法华经》,愿到他方世界弘扬此经。这是有学和无学请持,下面是尼众请持。这一段分为四层,第一是波提请记。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就是佛母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阇波提译为大爱道,所以又称她为大爱道比丘尼。摩耶夫人在佛出生后七天就去世了,佛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抚养长大的。在佛成道后的第五年,佛的父亲净饭王也命终,摩诃波阇波提率耶输陀罗以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佛出家,她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是尼众之首。这里虽然她也想发愿持经,但是因为还未得佛授记,所以不敢呈言,她与六千比丘尼只能瞻视尊颜,希望佛为她们宣明。
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
憍昙弥,憍昙是姓,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姓,也译为瞿昙,弥是指女人,波阇波提是佛的姨母,所以称为憍昙弥。世尊这里对憍昙弥说,你为什么如此忧愁地看着佛,你的心里是不是在想,我不说你的名字为你授记?佛这样问憍昙弥,引出下面她和六千比丘尼授记。
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
佛接着说,憍昙弥,我以前总的说过一切声闻都已经授记,现在你想知道自己得授记的情况,我来为你说。你未来世,会在六万八千亿诸佛的教法中作大法师,还有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也都作法师。这是佛为大爱道比丘尼和六千学无学比丘尼授因记,下面是授果记,得成佛果。
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是憍昙弥在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作大法师,广宣大法,渐渐具足菩萨道,当得作佛,佛号是一切众生喜见,这位一切众生喜见佛和六千菩萨是转次授记,也就是像前面五百阿罗汉那样次第地授记,将来都能成就无上菩提。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这是第二耶输请记。耶输陀罗是佛出家前的妻子,是罗睺罗的母亲。前面介绍过,在佛成道的第五年,她和佛的姨母波阇波提以及五百名释迦族女,跟随佛出家修行,后来她也证了阿罗汉果。耶输陀罗这时心里想,为什么佛授记的时候没有说我的名字呢?佛知道她心里所想,就对她说,你在未来世,百千万亿诸佛的教法中修菩萨行,作大法师,渐渐具足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佛号是具足千万光相。佛号是具足千万光相,具足千万光相如来的寿命很长,是无量阿僧祇劫。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这是第三诸尼领解。大爱道比丘尼、耶输陀罗比丘尼以及她们的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她们在佛前用偈颂来表达对佛的赞叹和感谢。世尊导师,安隐天人,这两句是赞,赞佛是导师,能令天人得大安隐。我等闻记,心安具足,这两句是谢,我们听闻佛授记,心里的愿望都满足了,也就是对佛授记表示感谢。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
,
这是第四诸尼发誓。诸比丘尼说完偈颂,对佛说,世尊,我们也能在他方世界广为宣说《妙法华经》。第二段,四类声闻请他方持就介绍完了,下面是第三段,劝八十亿那由他菩萨持。分为两层:第一是佛视,第二是请持。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
这是第一佛视。在尼众请持之后,佛用眼去看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佛看这些菩萨的意思,是劝他们发愿弘扬《法华经》。有人可能就会问了,为什么佛不明白地说出来,只是看他们呢?这就是表示这些菩萨都是利根之人,不需要说,只是一个眼神,心有灵犀,一个眼神他们就能明白佛的意思。也可以说,佛是以身(眼神代表身嘛),以身劝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持经,不需要用语言来劝。
下面是第二请持,请持是先长行后偈颂,长行又分为三小段:赞德、念请、言请。我们把这个分为一段一段的,是为了帮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有了层次感能更好的理解,我们先来看赞德。
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
阿惟越致也叫阿鞞跋致,译为不退转,依窥基大师的注解,阿惟越致指的是八地以上的位次。八地菩萨以上,此位的菩萨已经断尽妄心,唯余菩提心,所以称为不退转。转不退法轮,这些大菩萨自己不退了,还能宣扬佛法令听闻佛法的人不退转。得诸陀罗尼,大菩萨们成就了无量陀罗尼。这是赞叹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们的功德,下面是念请。
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
这些大菩萨们见到佛看他们,就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佛前一心合掌,这是师资之礼。他们站在佛前心里这样作念,如果世尊命令我们持说《法华经》,我们一定依教奉行,广为宣说此经。
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我当云何。
他们又这样想,我们希望佛能命令我们持说此经,但是现在佛默不作声,沉默不说没有命令,我们该怎么做呢?这里佛是不言而言,用眼神来劝菩萨们发愿持经,菩萨们是无听而听,虽然没有听到佛说什么,但是已经明白佛的意思了。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这是言请。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佛意就是佛目视之意,佛看了一眼这些住不退菩萨们,看着他们的意思,佛希望他们发愿弘扬《法华经》。这些菩萨们恭敬的随顺佛意,并且也想满足他们自己的本愿,于是就在佛前无所畏惧地发愿说,世尊 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周旋十方说明是无处不到,往返十方是说明去而复来,就是从一个地方离开又回来。这些菩萨发愿在佛灭度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读诵、解说、修行《法华经》。这就说明无论是净土世界的众生,还是秽土世界的众生,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可以教化的。菩萨们一次一次地往返来教化一切众生,皆是佛之威力,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这是菩萨们请佛守护。菩萨们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有这样的愿,但是也需要佛力的加持和保护,所以愿佛在他方世界遥见守护。请持的长行部分我们就介绍完了,下面是偈颂。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唯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偈颂部分共有二十颂,这二十颂分为三段,第一颂就是第一段,这一颂是诸菩萨说明他们会发心弘扬《法华经》。这些菩萨对佛说,愿佛不要忧虑,在佛灭度后,我们会在恐怖的恶世中广说《法华经》。
下面十八颂是第二段,是说明他们将来在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当忍辱的情况。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
这是颂打骂忍。有些没有智慧的人会做一些颠倒的事情,他们见到有人弘扬《法华经》,不但不去恭敬赞叹,而是恶言相向,用各种难听的话去骂弘扬《法华经》的人。更有甚者,还会用刀用杖去打,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呢?菩萨们说,我们都容忍这些事,都能忍、都要忍,为了弘扬《法华经》。这是打骂忍,下面九颂半是慢谤忍。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
这一颂是举慢相,说明慢的相状。
邪智,就是说恶世中有些比丘有邪慧没有正智,从表面上来看,这些人说的头头是道,好像懂得很多,其实他们所讲的道理,都是与修行解脱之道是背道而驰的,说的都是世间法,说的都是这些让众生执着、分别的。他们所讲的道理,只能让那些没有智慧的人认可。心谄曲,就是说他们的心非常的虚伪,常常会做一些迎合别人的事,对人不真诚。南朝慧皎大师著的《高僧传》中曾说:“浊世多谄曲,虚伪无诚信”,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未得谓为得,就是还没有证得的境界,他们说已经证得了。比如说没有得四禅,没有得不净观、数息观,念佛还没有得一心不乱,却说已经得到了。以上说的邪智之人、谄曲之人,还有未得谓得之人,都是心里充满我慢的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也是那些弘扬《法华经》的菩萨所忍之境。
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贪著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议,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议。
这七颂是诽谤忍。
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阿练若是梵语,也叫阿兰若,译为空静处。在印度,阿练若是修道人禅修的地方,一般离闹市区有四五公里的距离,没有喧闹之声,比较安静。纳衣就是别人扔的这些碎布、烂衣服而缝纳而成的僧衣,因为都是用不同的衣服、种种的碎布缝纳而成,所以也叫做百纳衣,非常破烂的衣服,就是这个意思。
有些出家人穿着破烂的衣服住在阿练若,看起来很静,其实他们内心喧诤。这些出家人说自己是真修,看不起那些在世人中弘扬《法华经》的人。
贪著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这些出家人,由于贪著名闻利养,而为在家居士说法,欺骗迷惑无知之人。这些无知之人,见到这些出家人穿着百纳衣,并且还能为众生说法,就被这些表面现相所蒙蔽,如同恭敬六通罗汉一样恭敬这些出家人。
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这些出家人,虽然看起来是在阿练若修行,其实他们是心怀恶心,常想世俗的事,所以他们其实是假修行,不是真的在修戒定慧。并且他们还喜欢说那些在世间弘扬《法华经》的人的过失,喜欢说这些事情。
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议,自作此经典 诳惑世间人,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他们是怎样诽谤弘扬《法华经》的人呢?他们说:“这些比丘是为了贪著名闻利养才说法,而且他们所说的不是佛法,都是外道典籍”。这些怀着恶心的出家人,他们自己贪著利养,反而诽谤那些弘扬《法华经》的比丘是贪利之人。他们不仅诽谤弘经之人,而且还诽谤《法华经》非佛说,他们竟然说这些弘经之人是为了诳世求名、自作《法华经》为人演说。
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议。就是这些人常向国王、大臣、婆罗门以及其他的比丘诽谤弘经之人,说那些弘扬《法华经》的人是在造恶、是邪见人,所说的不是佛法,都是外道的论议。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
这些发愿在恶世中弘扬《法华经》的菩萨,对佛非常恭敬。佛在前面教导弘扬《法华经》的人要柔和忍辱,所以菩萨们说,将来遇到这些我慢、诽谤的事情都要忍受。因为那些恶世中的比丘,虽然说了轻视、诽谤的话,但是他们本来是佛,就是也有佛性,也都是佛,所以对那些轻慢的话都应当忍受。这九颂半是慢谤忍,下面三颂是毁辱忍。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
这一颂是说明所忍之事。在五浊恶世中会遇到很多恶的出家人,为什么恶的出家人这么多呢?是因为有恶鬼进入到他们身体里面,是由于恶鬼、魔的捉弄,他们就会对我们这些弘扬《法华经》的人破口大骂、诋毁侮辱。
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
这一颂是说明忍辱之意。铠就是铠甲,是古代将士们穿在身上防护的装具,菩萨们的意思是说,将来在恶世中要用忍辱心来保护自己,在遇到这些毁辱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忍受,为什么要忍受这些对自己的伤害呢?这里说的很明白,为说是经故,为的是能够宣说《法华经》。
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
这一颂是说明要护持。菩萨们将来在恶世弘扬《法华经》会遇到种种恐怖的事情,但是他们无所畏惧,他们不贪爱自己的身命,他们爱惜的是《法华经》,只要《法华经》还能在世间流通,佛种就不会断,法脉就会源源不绝。到恶世来弘扬《法华经》是佛的付嘱,菩萨们将来一定会忍受种种的恶事,护持佛的付嘱,弘扬《法华经》。这是毁辱忍,下面两颂半是摈默忍。
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
世尊自当知,世尊对我们下面所说的事情自然是知道的。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浊世中的恶比丘不知三乘法是方便,为了接引众生入一乘法而说的,于是他们就执着小乘法是究竟圆满的,听到讲《法华经》直说一乘,他们非常的恼怒,这些恶比丘对我们做了什么恶事呢?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远离于塔寺。恶口就是骂人,颦蹙就是皱着眉头,形容恼怒的样子,数数是一次又一次,摈出就是赶出去。这些恶比丘,对于弘扬《法华经》的菩萨皱着眉头大骂,还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赶出去,于是菩萨们只能默默地离开,远离寺院。像这样的恶事很多,因为忆念佛曾经对我们的告敕,让我们弘扬《法华经》,不令佛种断绝,所以我们都能忍受。
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说佛所嘱法,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
这两颂是说明当于恶世广说《法华经》。
聚落是乡村,城邑就是指的城市,那些弘扬《法华经》的菩萨,被恶比丘赶出寺院之后,并没有退失弘法的心,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只要有想学《法华经》的人,菩萨们都会不辞辛苦到那里去说佛所付嘱的妙法。大家这里要注意,这里说“其有求法者”,说明弘扬《法华经》要得机施教,有求法的人才能去说法,我们弘法千万不能像那些做小买卖的一样满街的叫卖,所以一定要得机施教。这个非常关键的,不要强迫别人的。这是第一颂,下面是,
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这些在恶世中弘扬《法华经》的菩萨都是奉佛令而来的,是佛派来的使者,仗佛的威力,所以处在恶世中也无所畏惧。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菩萨们的意思是说,我们一定能把弘扬《法华经》的事情做好,希望佛不要忧虑。这第二段的十八颂通篇重在一个“忍”,由此可以看出,在恶世中弘扬《法华经》具备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第三段,说明所愿不虚。
我于世尊前,诸来十方佛,发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我们在世尊前、在来到十方佛前发这样的誓言,佛自然知道我们的诚心。意思就是我们所发愿不是虚愿,一定都能够做到。到这里,第十三品《劝持品》我们就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