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蕴”解

2020-10-27 09:49:14 来源:快传号

  《心经》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在运用修习所得深妙广大智慧的时候,深澈明见了“五蕴”只是因缘和合,没有自体固有本性,无非万化流转,缘起缘灭,聚则合,离则散,本有见空,流行无碍。因此得以超脱色相执著的魔障,智慧圆融,通达无碍。那么当中提到的“五蕴”指的是什么呢?

  第二段“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提到的色、受、想、行、识,就是第一段提出的所谓“五蕴”。人的身体的物质现象和依托肉体而存在的精神现象,都是因缘际会所生有为法,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身固有的特性。从人性论的观点来说,就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特点。第二段就是强调“五蕴皆空”这一佛家修行的法门之所在。

  “五蕴”又称五众、五聚或五阴。五是量词。蕴,是聚集,动词作名词用;也有类别的意思。把人的肉体器官,和器官功能形成的感知、认知和理性等精神功能,划分成五种聚集,由各种各样的自然因素集合而成的人的存在。就是:

  一,色蕴,这个色当然不仅仅指颜色而言的,而是包括了一切的物质存在。自然界的所有一切事物,人的身形肉体。这是把人,乃至人所生存其间的物质环境都纳入其中。这一蕴是基础,后面四蕴必须以此才能实现。因为,有了人的身体才会有官能;有了物质环境才能有官能实现的交流作用产生。

  二,受蕴,是感受和接纳这两层意思。人的身体有感官,通过感官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眼睛看;耳朵听;手的抚触等,这是最直观的感知。通过感知作用于心和脑,人的精神认知官能,整合感知信息,建立精神的,理性的认知。这是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最基本的一步,是人形体肉身的器官功能的实现。也是一般意义上人身心成长的体现。

  三,想蕴,通过色和受的相互作用,人在感知和认知交融,递进,建立比较先进、成熟的理性认知体系的过程中,更是在之后。再在身体的感知功能和外界的接触中,触发了新的色和受的作用。由纯粹的感知层面进入到了比较先进的认知层面的参与,处理接受外界信息,分门别类,建立自我的认知系统。

  四,行蕴,浅层理解为行动,人由认识的作用而落实,反应在行动中。有本能和潜意识的条件反射;有理性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就人的行为而言,包括心理的和实际操作的。另外是指运行的意思,人的意识和行为,不断生灭起落,如水之流行接连不断,而人永远只能看见眼前这一段水流。这一段意识和行为的水流,念念不停,旋生旋灭,即生即死。

  五,识蕴,这就是高级的理性活动。在色、受、想的相互作用,相互发明、促成,建立一个不断递进的螺旋形上升的认知系统,达到相对高级的阶段,有了充分的理性功能。行和识相互协作,解脱人的本能、低等感知和认知作用,达到比较高的精神境界,对自身和外界作出了新的比较理性的认识。

  总之,“五蕴”就是人性的基本功能,在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开发和压抑,塑造成型,再打破解脱,进入新阶段的一个人性发展模式。

  必须要提醒的是,在《心经》中,“五蕴”以“空”为归结。是因缘所生有为法,也就是说,是因缘聚集流变过程中的幻象而已。“五蕴皆空”。

编辑:刘寰羽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