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与智慧的密意
《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也就是说,“慈”是给一切生命带来快乐,“悲”是让一切生命远离痛苦。
慈悲,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因为有了慈悲,人世间才充满了温暖和喜乐,人生才有了充盈的意义。慈悲是一种智慧。
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烦恼。但只有深入他人内心世界,关怀对方,才能得到真智慧……。
人有三种生命
一种是肉体的生命,它是由母亲怀胎十月所生;第二种是历史的生命;第三种是智慧的生命。
短短几十年的肉体生命之后,还有历史的生命,但是仅有少数的人能够留名青史。所以,站在佛法的立场,我们除了有肉体和历史的生命,还有永恒的、无限的、超越于时空的智慧的生命,我们称它为法身慧命。
当母亲生下我们这个身体,就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矿石,要不断地琢磨,才能成为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因此父母生下我们之后,必须经过一再地学习及锻炼,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产生智慧。
有智慧的人,才能为自己及他人解决困难,否则,这个人一定生活得没有意义,既为自己带来痛苦,也为他人制造麻烦。有些人一生下来就特别聪明,这并不意谓有智慧。事实上,聪明的人也可能是烦恼心很重的人;如果聪明而烦恼很少,乃至没有烦恼,那才是清净的智慧。
智慧是可以培养的,而佛的智慧便是从慈悲心产生的,慈悲心越重,智慧越高,烦恼也就越少。所谓“慈悲”,就是多为他人设想,常替他人处理问题,相对地,困扰自己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少,也就越有“智慧”了。
如何以慈悲心来帮助他人?
一定要通过观念和方法的,如果仅仅用财物,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必须要从心理的、观念的、方法的,来帮助他人解决困难,这样才是根本而能持久。
所以,慈悲和智能是一体的两面,是分不开的,只是它的功能和表现不同而已。有智慧的人,他的内心世界经常能保持平静、清楚、明白,不受任何环境的情况所困扰,同时能关怀他人,做他人的知音、知心,让自己深入众生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慈悲心的表现。
一般人所谓的爱,是占有、是征服,希望对方谅解自己,要求对方属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许多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不想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而是强迫别人来接受自己的想法,这不是智慧、不是慈悲。
不同的立场或身分,会有不同的体验表现,能够使自己不产生矛盾、冲突、不愉快,这叫作智慧。
当人人在恭维你时,你是否骄傲自满、觉得很了不起?倒霉的时候,大家都离开你、不睬你,把你当瘟神来看,你是否觉得很寂寞、很窝囊,并且怀恨这些人?大丈夫能屈能伸,得意时不会发狂,倒霉时更无需自卑。有智慧的人,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立场、任何情况下,心里都是坦荡荡的,都是自在的,无牵、无挂、无碍的。
有智慧就一定有慈悲。
譬如说,做父母的如果能进入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这个孩子一定懂得孝顺、感恩;否则,只是要他来体谅你、接受你,或强迫他进入你的内心世界,两代间的代沟将会越来越宽、越来越深。为人子女的也并不是只要买些衣物食品给父母,就叫孝顺,而是要进入老人家的内心世界,随时体验、体谅、体察他们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的开悟。
佛法的内容便是慈悲与智慧
释迦牟尼在未出家时,发现人世间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自然界有弱肉强食的惨相,认为必须要解决众生的困苦,所以发心出家修行,寻求帮助众生解脱苦难的方法。这就是慈悲的表现。
释迦牟尼贵为王子,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他却宁可舍弃王位的继承权,割爱离俗,即使是在他父王的追迫之下,仍毅然决然地出家修行。就是洞察了生命的苦难,立意要寻求解脱之道。这就是智慧的抉择。
从以上来看,可以说明释迦牟尼在未成佛以前,便已经具备了一般人的慈悲与智慧。
释迦牟尼经过了六年的苦修,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明心见性,这时他大彻大悟,体认到一切的自我中心都是虚妄的,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实在的,因此涌现出大智大慧而证得无上的佛果。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已经从一切众生所有的困苦中得到了解脱。但他仍留在人世间,以他证悟的智慧,弘化奔走四十九年,广度众生,建立了佛教的团体,这是大慈大悲的体现。
佛陀涅盘之后,他的弟子,无论是小乘的声闻,还是大乘的菩萨,都是在人世间,一代一代地,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度众生以利他。以佛法来帮助自己是智慧,以佛法来帮助他人是慈悲。佛法的义理与修行的实践,是修福与修慧。同时运用慈悲来修福报,运用智慧来修智慧;用智慧来培育福报,用福报来配合智慧。福报与智慧、慈悲与智慧,这两个项目如缺其一,修行即不会圆满。
因此,福报圆满的人,一定也是智慧圆满的人,智慧圆满的人,一定也是福报圆满的人。这就是“佛”。我们尊称佛陀是“两足尊”,就是说,佛陀是福报及智慧都已圆满的人。
如何修福报呢?就是要广结人缘和善缘。相反地,如果仅有福报而没有智慧,虽也能帮助众生,未必就是正确的佛法了。
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
1.慈悲是平等地关怀一切众生
真正的慈悲一定是平等地关怀。对于任何对象,不论亲疏远近,只要他们需要帮助,就会适地、适时、恰如其所需地,给予对方帮助。如果慈悲而不平等,可能会造成对方的不平。使得被帮助的人对你产生不平甚至仇视的心念。像父母对子女的关怀、照顾,如果不平等,便会造成孩子们之间的嫉妒,不能互相友爱,同时也对父母不满。
没有平等心,一定会为自己及他人带来困扰。曾经有一位法师,送书给信徒。一开始每位信徒分到两册,后来的信徒,一人只有一本,最后去的信徒,一本都分不到。没有得到书和仅得到一本书的人,认为法师偏心,而得到两本书的人,因为被人嫉妒也责怪法师。
2.智慧是无私地处理一切问题
智慧一定要是无私的,如果尚有自我中心的自私心态,那就表示没有无漏的智慧。佛法非常重视无我,处理任何事,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利害得失,拿来做考量,否则也许自认为有一点智慧,但他处理的事情,没有给别人带来帮助,反而造成灾难,也为自己增加了困扰。
有目的的布施,不是真正的慈悲,好像是在投资,希望能得到回报。譬如:有一天,有一个受了重伤的杀人犯,逃到东初禅寺来。纵然我知道他是一个杀人犯,我还是应该立刻打电话给医院,而不是警察局。我不需要考虑以后他是否会报答我或杀了我。至于他因杀人而犯的法,这是他自己的因果,到了医院以后,警察也一定会找到他的。
我们无论在处理他人的事,或者处理自己的事,都要先把自我放下。许多人处理他人的事,可以把自己放下,处理自己的事,就很难不把自己放进去。
3.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
慈悲必须以理智为前提,否则便是缺乏原则的乡愿之仁,真正的慈悲,会包容他人,不会因循偏私。宗教应是慈悲和智慧的体现,若是一个宗教光有爱而没有智慧,他们会救人,也可能会杀人。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战争,便是假藉宗教之名而杀人盈野,以达成他们歼除异己的目的。
4.智慧是富有弹性的理智
智慧必须以感情为基础,否则便是缺乏人性的冷酷无情。真正的智慧,是判断正确,并且情理兼顾。科学是知识的产物,由于没有弹性,虽能造福于人,但也贻祸于人。回顾近半世纪以来,由于电子及化学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人类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但同时也对整个地球和全体生灵,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害。所以科学家未必是大智者。
5.以慈悲心对待他人
对他人要用慈悲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关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的弟子中曾经有人跟我说:“师父!你要给我权,我就可以去指挥人,把事情办好。”我回答说:“我自己也无权,你若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一定要多体谅人、帮助人,经常做他人的贵人。这样就可以得到大家心悦诚服的拥护,才能把事情办好。”
慈悲的人是不求回报的,在一个家庭中的夫妻之间,往往一方会对另一方照顾得无微不至,但都得不到对方的感激;许多父母,对子女呵护备至,但却得不到子女的感恩。常常有人认为这是自己业障深重,没有修到好的因缘,才会碰到这样糟的亲属。其实这是因为自己的慈悲心不够,才会跟他人计较得失。
6.以智慧心对待自己
有智慧的人是没有烦恼的。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要调伏自己的心念。当在失望、生气、悲伤、嫉妒、怨恨时,要立刻设法化解这些情绪。当在计较、比较、贡高我慢时,要立刻用佛法来平衡自己的心态。要做一个自知自明的智者。最愚痴的是,明明知道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而却又在自寻烦恼。不过,当你体认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时,智慧已经在增长了,所以自认愚痴,便与智慧相应。
譬如听到医生宣判你活不过一个星期,如果你能在未死之前,尽一切的努力,使得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这是智慧。如果因为知道即将死亡而害怕恐惧,精神失控,自恼恼人,或者静静地等死,这就是愚痴。
慈悲的行为,一定要以智慧来判断,否则往往适得其反,存好心做好事,反而害了被你帮助的人。智慧的运用,一定要以慈悲做背景,否则会流于空谈,发大心说大话,实际上帮助不到人。
如何开发慈悲心与智慧心
要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凡事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来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要识己、识人、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凡事要知己知彼,通情达理,不为自己的利害得失着想,便能开发自己的智慧心。
编辑:刘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