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崞阳古城”之三:城池内的街道
任何一座城池内的道路规划原则应为四通八达,道路宽窄适中,人们进出城方便,便于物资运送,行车顺畅。
我国历朝的城池建设街道又必然要从军事防卫着眼。
由于古代城池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布局,所以道路的规划也纵横交叉成为方格。
崞阳古城的最初形制为长方形布局。
古代城池道路主要有以下类型:
中心街——是城池的主干道,全城的枢纽,代表着全城的气魄,一般路面宽广,方位正南。
长街——最为常见的是长街,它是城池建造的特有形式。
窄巷——城池街道由于用地紧张,往往出现房屋相连、街道狭窄的状态。
口袋路——由于城池中房屋密集,大宅占据了小巷的部位,因而出现袋状路,这样的小巷车马行人无法穿行,格外安静。
斜街与曲路——城池中若有水沟、河道,便会产生有趣的斜街和曲路,它打破了方形城池的呆板布局。斜街还能缩短距离,便利行人。崞阳古城内仓街正对的西街,即为一条典型的斜街。
明朝时,崞阳古城内的街巷共有十条,分别称宣化(县衙前)、环翠(县衙西)、临沱(察院东)、迎恩(察院前)、镇朔(察院北)、儒林(儒学前)、城隍(庙前)、西仓(县衙西南)、南关(迎恩门外)、南关西。
到了清朝,街巷增加了,名称也随着起了很大的变化。城内的十四条街巷分别是:临沱街(在东门内)、保和街(在西门内)、景明街(在南门内)、宁远街(在北门内)、聚魁街(在儒林坊,后称育贤坊的东面)、莅民街(在县衙前)、草场街(在县衙西)、钟楼巷(在县衙东)、上下仓街(在城内西南)、王府街、益利街(在大南门外)、天齐街(在岱山庙南)、阁儿街(在天齐街南)、雄藩街(在中南门内)、楼烦街(在杪南门内)。
崞阳古城的重要城池在临沱、保和、景明、宁远四个城门内,它依据城池建造的范式,设置有十字大街,用十字大街贯通城门,这个十字大街即是主干路。而古代城池的十字大街是有讲究的,有的东西不直通,有的南北不直通,这是从军事防御方面进行考虑的。崞阳古城内东西大街全程几乎直通,只在西门旁的弥陀寺稍微错开一些;而南北大街则纯粹不直通,在中间部位错开约30米距离,就是这个原因。
崞阳古城的面积虽然不小,但因城市人口的发展、商业街区的扩展,原先的面积还是不够用,因此向东、向南、向西建设关厢城。之后,甚至在关厢城外,又扩展建设了新的关厢城。关厢城是一个附加的小城,以商业区、居民区为主,使县城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城池。
崞阳古城的街道路面,以土路为主。关键部位,如城门洞、石桥上、县衙前,进行城市建设的工匠们,坚持用开采的石条块铺筑路面。原平的东山和西山,都有石山可以开采石块,只因石条要有开采之工,运输需要运输工,搬运到工地上还得进一步加工,最起码对一条石块要四面加工,出露的表面要开凿平整;另外还得有铺砌之工,用钱太多,成本太大。所以,用石块铺路的地方就比较少了。
编辑:赵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