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佛学常识之何谓禅宗公案

2016-05-18 23:58:47 来源:
佛学常识:何谓禅宗公案

    “公案”是禅门中常用的术语,凡禅宗祖师“拈弄”或“评唱”的因缘或“上堂”、 “小参”所作垂示的话头,后人都称之为“公案”。师徒之间的机锋、现存祖师的语录,或偈颂,也都属公案范畴。

    “公案”并非来自于禅宗,它原指官府的案牍,包括法律命令,及其相应的案例。可以定法,可以判断是非。禅宗运用它专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通俗地说,公案就是对禅宗祖师言行范例所做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公案定义,圆悟禅师在《碧岩录》第九十八则评唱中说: “古人事不获已,对权垂示,后人唤作公案。”自此,禅宗行人就把禅宗祖师的言行视为公案,也就是把禅师的言行视为判定是非,衡量迷悟的标准,以此来印证禅宗学徒对禅的宗旨是否予以领悟。

    禅宗公案盛行于唐末五代时期,当时禅宗内部参禅之风大为流行。在禅宗师徒机语问答中,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问答句式。禅宗学徒将这些机缘问答之语记录下来,汇集在一起,作为参禅者的指示。天长日久,这些语录便成为禅宗学徒思考研究的对象或坐禅的座右铭,并作为后代禅者依凭的范式,后人于是将此称为“公案”。运用“公案”一词最早的是唐末僧人黄檗希运禅师。他在《传心法要》中说: “既是大丈夫,应看个公案!”至五代宋初, “公案”则被大量运用于禅僧的参禅活动之中。 《碧岩录》三教老人序说: “尝谓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倡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

    按照禅林说法,公案的总数约有1700多则。如《房山夜话》上曰: “且如禅宗门下,自二祖安心、三祖忏罪、南岳磨砖、青原垂足,至若擎叉、逑棍、用棒、使喝,及1700则机缘,莫不八字打开,两手分付。”但实际上公案未必有1700之数,在禅门中经常使用作为启发弟子悟性的也只有五百多则。其余则大多比较冷僻或重复,或却乏参究价值而不为所用。通常而言,公案不可以逻辑推理或一般常识来解释,因为禅宗之精神,超越任何言语之表,超越一切思量分别。所以,师家经常使用公案,利用公案的非逻辑性特征来触发学人,以使之体证真性。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公案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用作禅悟之工具,即修禅者可以在众多的公案中随选一则进行参究,通过此则公案的参究以达到觉悟的目的一是用作考验之方法,即用祖师的公案对自己的修行进行考验一是作究竟的指点,即师家不用逻辑性的语言,而是用公案对弟子进行指点教化一是用作权威之法范,即师家可以用公案对弟子的觉悟进行印证。

    公案多记载在禅宗祖师的语录之中。禅宗最初只有独家语录,即某一个禅师的个人语录,其后,语录之书日多,遂编选汇集为公案之书,其中以《碧岩录》、 《从容录》、 《无门关》、 《正法眼藏》、 《景德传灯录》、 《天圣广灯录》、 《建中靖国续灯录》、 《联灯会要》、 《嘉泰普灯录》、 《人天眼目》、《指月录》、 《续指月录》等最为著名。

    此外,公案中大多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一对话即一则公案,而“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之话头下功夫,称为“参话头”。参话头的做法,是以沩山灵祜门下的香岩智闲为最早。香岩在沩山门下时,沩山说: “将汝学得者一概不谈,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为了这一话头,香岩苦参数年,始由大疑深疑而觉悟。至大慧宗杲之后,参话头的风气更为盛行。一般之所参,多为“赵州狗子”一则公案之话头。

    师家以言语示予学人之公案,称为话头公案。但公案并不局限于话头公案,有时师徒之间的行为亦可构成一则公案。如“南泉斩猫”即是,南泉普愿(748—834年)一日见两堂僧人争一只猫,遂即将猫提起,说: “道得即不斩。”众人无言以对,南泉将猫斩为两段。后遇到弟子赵州从谂(778—897年),以此事相说,赵州便脱下草鞋,戴到头上。这就是一则以行动构成的公案。

    与此相似的还有“磨砖作镜”公案:马祖道一禅师当年在南岳传法,常独处一室坐禅,不接待来访者。—天,南岳怀让禅师弄了块砖到他庵外磨了起来。磨了半天,马祖才问道: “你磨砖作什么?”怀让禅师说: “磨作镜”。马祖说: “磨砖岂能成镜?”怀让便道: “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怀让又说: “你若是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禅,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怀让禅师以“磨砖作镜”的动作告诉马祖道一禅师,禅宗的修行在于自悟自心,并不拘泥于单纯的坐禅形式。他想以此破除弟子对坐禅的执著,希望他能从观照自心中明心见性。这也是这则公案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禅宗提倡以心传心,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基础上,倡导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主张。这个主张首先由六祖惠能明确提出,逐渐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他们反对以逻辑性进行思维、语言活动,故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或最一般的对话,互相之间进行佛法的激荡,智慧的启发,以期由平凡小事,照见本有之佛性,得到觉悟。这样一种修学方法,使得禅宗公案具有极大的非逻辑性,超越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不易为人所懂。禅宗公案一般均具有这些语言特征。

    到了宋代以后,随着公案的使用日渐广泛,又出现了拈古、颂古、评唱等风尚。拈古即先举出一段大事,言外参异。如云门禅师说: “释迦初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起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老僧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即是举出释迦初生一事,以震动人心,启发学人。颂古则是拈举古事,然后再加以颂唱。如颂二祖侍初祖得悟云:“九年面壁待当机,立雪齐腰未展眉,恭敬愿安心地决,觅心无得始无疑。”宋代以后颂古之风极盛,尤以雪窦重显、天童正觉等人为最。评唱则是在颂古的基础上,再加唱颂,其中以圆悟克勤、万松行秀等人为最。以上拈古、颂古、评唱是在公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宋代以后禅宗诸家参究的主要法门。

编辑:admin8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