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故事】之​达赖避难观音洞

2020-01-17 15:02:21 来源:五台山故事

  

       那是在顺治九年(1652),顺治皇帝借打猎之名,与诏请至京的西藏五世达赖喇嘛相遇,拉着他的手一直迎回宫中,为五世特设专座,皇帝坐龙座,五世坐专座,位在群臣之上,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并为这位西藏政教领袖颁发了金册金印,确定了活佛转世制度。从此确定的活佛转世灵童,要报请大清皇帝批准,确认后座床。这样,有清一朝从顺治开始,就将西藏政教大权严格控制在大清朝的管理之下。

  公元1682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圆寂了,面对这一历史上的大事,布达拉宫却显得异常平静。原来,鉴于近年来五世日趋衰老,心腹大臣第斯桑结嘉措实际上掌握了政教大权。活佛圆寂后,理应立即寻求合格的转世灵童,上报朝廷,并由皇帝册封坐床。但第斯桑结害怕随着活佛光环的消失,使自己失去政治资本。

  他认为格鲁派虽然由五世达赖的推行空前发展,但各种政治宗教矛盾依然处在交锋之中。和硕特蒙古部落入藏后,首领固始汗掌握着强大的兵权,如果他宣布五世活佛去世的消息,那么,他手中的权力必定会削弱甚至失去。因此他决定秘不发丧,严格封锁五世达赖去世的消息。对外则声明说,活佛静居高阁长期修行,不接见任何来人,一切事务由第斯桑结处理。为了遮人耳目,他还立即找了一个酷似五世相貌的替身,待到举行重大活动之时令人推出,远远地露露面。与此同时,他还暗中派人寻找转世灵童,防止一旦事情败露后,立即打出这张王牌。这样,一个长达15年的弥天大谎就创作出来了。

  就在五世圆寂的第二年(1683),桑结派出的人回报说,巴雪山的西南隅,藏民扎西丹增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一眼就认出了五世达赖的铜铃,抓住就摇,桑结便将他秘密确定为五世的转世灵童。这个小男孩就是仓央嘉措,6岁时父亲病逝,他开始放牛,那一天,他见几个行动诡秘的僧人,给他家送来了一些物品。9岁时,一个老喇嘛以招收儿童学经的名义,让他进了巴桑寺。14岁时为了割断他对故土和母亲的眷恋,那些人将他转移到了错那宗的贡巴寺,仓央嘉措和一家人,自然对这些事不知底里。

  1697年的9月,15岁的仓央嘉措在藏南,突然被请到了拉萨。原来,康熙在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中,从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五世达赖活佛已圆寂多年。皇帝当时大怒,致书怒斥桑结,桑结才急忙抬出仓央嘉措来,迎请至布达拉宫,说他是选定的五世活佛转世灵童,并于10月25日举行了坐床典礼。

  久居山野的少年,忽然来到了布达拉宫,仓央嘉措感到一阵新奇。但不久,桑结派来的各类经师包围了他,意味着本该在3岁就学习的一切教法,在短时间内就要做完。这使得仓央嘉措,立刻陷落在了枯燥刻板的境遇中,他整日面对青灯黄巷,感到十分苦闷。童年放飞的五彩幻梦被禁锢了,他讨厌头痛的学经生活,更痛恨失去的自由。尽管说如此,仓央嘉措还是对佛经逻辑严密的分析,佛教对人生自然的理解,产生了兴趣。也许是先天而来的一种素质,仓央嘉措特别对藏文修辞学和诗律学,有着不同于一般的乐趣。且非常喜欢并迷恋于诗歌的创作,并开始在写经用的坚硬考究的牛皮纸上,写出了一首首情歌。他常常汨眼滂沱地写着,陶醉在与诗神执著的亲吻中,心灵感到一阵阵快乐的轰鸣:

  我和集上的大姐,结下了三句誓约。

  如同盘起来的花蛇,在地上自己散脱。

  这首诗被认为是他在乡野时,和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女孩初恋的悼诗。封闭的布达拉宫,关不住一个少年情窦初开的春心,仓央嘉措渐渐地对处处限制他的桑结,充满了愤怒和敌意。他也渐渐地觉察到了身边的第斯,是一个骨子里充满了权力欲的人。他冷眼看待这个深谋远虑的人,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这里的一切。有好几次,他甚至对凌驾于他之上的桑结大吵大闹,使他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从而允许他踏入外面的精彩世界。而此时,桑结也正因为穷于应付敌手,放松了对仓央嘉措的管理,使他能够频繁地出入民间。

  据一些资料称,仓央嘉措为了冲出"金顶牢房",命手下在布达拉宫后面的红墙上,拆开了一个小门。他白天以佛教徒的面目出现在街市,夜间则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从小门偷偷潜出,化名宕增旺波,出人酒肆民家,游荡拉萨街头。

  美丽心爱的姑娘,被锦被拥抱。

  莫非是虚情假意,骗我少年的财宝?

  据说,这是仓央嘉措在拉萨市区,在一幢华贵的旧式小楼中同结识的一位贪婪的贵族小姐写下的分手诗。很显然,他追求的爱情生活,容不得一点杂质。

  不期而遇的情人,是酒家阿妈撮合。

  如果欠下孽债,请你关照养活!

  这首诗写的,是布达拉宫下的酒店里,仓央嘉措结识的一个离异过的少妇,诗里流溢的是强烈的责仁感。

  印在纸上的图章,不会倾吐裹肠;

  请把信誓的印戳,盖在彼此的心上。

  据说这是仓央嘉措,写给一位居住在黄色小屋中的姑娘的长诗(其中一节),他热恋中的这位姑娘品貌兼优,气质不凡,是仓央嘉措理想中的恋人。可悲的是第斯桑结知道后,采用卑鄙的手段绑架了姑娘。于是,人世间最美的花朵,从此消逝得无影无踪了。仓央嘉措愤怒了,他没有地方倾诉,只能和身边的那条狗说说:

  看门的大胡子老狗,你的心比人要乖;

  别说我夜里出去了,别说我早上才回来。

  不要说持明仓央嘉措,找情人去啦!

  正如自己需要一样,他人也同样需要。

  仓央嘉措虽然蔑视佛教戒规,常常出入宫廷,但他终究逃不脱 自已的宗教责任。世俗的追求和宗教的责任,常常使他左右为难,内心矛盾重重,他在扮演的双重人格中,极度痛苦:

  观想的喇嘛尊容,怎么也不显现。

  没想的情人脸庞,却在心头灿烂。

  如果遂了美人心愿,今生就与佛法绝缘;

  若到深山幽谷中修行,又辜负了姑娘的苦心。

  仓央嘉措有着诗人的禀赋和气质,应该说他会成为一位卓绝的诗人,然而命运鬼使神差,使他别无选择。在后来的一段时间,桑结与准噶尔部联合,反对代表清廷治理西藏的拉藏汗。他既不愿意把政教大权交给仓央嘉措,又要牢牢握住这张王牌,成为他手中的个政治法码。拉藏汗自然是针锋相对,他只能是把仓央嘉措拉下马来,于是,仓央嘉措就成了他的一个猎物。他开始中伤仓央嘉措,对他所谓的"放荡"行为,大加指责,公开地怀疑他不是达赖的真身。谁想年轻的仓央嘉措,却并不留恋这个位置,他找到为他受戒的五世班禅,一边脱身上的袈裟一边说:"你给我身上的袈裟和教戒,我现在就还给你,我要过普通人的生活!"

  细想起来,仓央嘉措的做法,又有什么过错?然而他的这个愿望,注定不会实现。不久,桑结和拉藏汗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桑结买通了拉藏汗的一个侍从,用一包剧烈的毒药想要毒死拉藏汗,不慎在下毒时被人发觉。拉藏汗于是调动早就布防好的卫藏部队,以三路围攻拉萨,横扫了桑结结集的藏军,并将桑结杀死。拉藏汗随即向康煕报告,奏称桑结谋反,说桑结立的仓央嘉措,不是真的转世灵童。又说他平日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请皇帝废除。其实,康熙对此早有耳闻,遂"诏执"仓央嘉措以"献京师"。于是,仓央嘉措就这样作了权力场中的牺性品。

  康熙四十六年(1707)六月十七日,24岁的仓央嘉措,奉旨被押送进京。这次押送没有绳索,没有枷刑,也没有囚车。这是因为仓央嘉措的头顶上,毕竞还有神圣的光环。因此沿路所过之处,数不清的人门从八方涌来,简直形成了一道人墙。更有些人喊着:"不能带走我们的活佛!"弄得押送的土兵们,不得不一再向大家解释。更多的人对活佛的出现,极为虔诚,他们把最好的礼物和食品献出来,有的给他系哈达,有的送藏糖。仓央嘉措则一路走,一路为他们赐福摩顶。据说当走到哲蚌寺时,早埋伏在寺东侧山脚的一群武装喇嘛,突然冲了出来,阻隔在了蒙古士兵中间。还没等到士兵们反应过来,跪在地上的一些喇嘛们一跃而起,一下子就把仓央嘉措劫走了。还是仓央嘉措考虑怕事态变得严重了,后来才说服喇嘛们放他回去。

  仓央嘉措明白,因为一场权力之争,此行进京不容乐观。他当然不知道,康熙皇帝并不是要真的"诏执"他进京,只是迫于当时情势的一种缓冲之策罢了。且说当康熙皇帝知道拉藏汗,要真的送仓央嘉措进京时,立即下达了一道圣旨,严斥了代表他办事的席柱舒兰(并拉藏汗方面的达木丁苏伦),并说:"汝等曾否思之,如何处置供养?"这对皇帝来说,真是一道难题。此时,仓央嘉措已走进了茫茫的青海湖畔,席柱舒兰等知道皇帝并不想把仓央嘉措弄进京时,急得一时坐卧不安。不能交给皇帝,又不能退给拉藏汗,更不敢送给不相干的人,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让仓央嘉措自己走不就完了吗?反正皇帝已明确表示,不会问他要这个人了。于是在青海湖畔,就有了种种说法,说仓央嘉措走在这里,突然就消失了。有的说他是隐匿逃遁了,还有的说他是投湖自尽了,等等。实则是有人帮助仓央嘉措,潜逃到了五台山。

  且说仓央嘉措走后,拉藏汗在西藏,另立了一位新达赖喇嘛。因为蒙藏群众并不信任尊从,因此不久,青海也立了一位达赖喇嘛。虽然拉藏汗立的六世达赖喇嘛最后还是由康熙皇帝敲定了但在蒙藏群众心目中,只承认六世达赖是仓央嘉措。有人对于仓央嘉措所谓的"放荡",认为那也不过是"游戏三昧"。还有人则从密宗的修习方法上,为他开脱。可见善良的人们,对仓央嘉措从不抛弃,宁愿让他活在自己心里。然而,真正活在人们心中的,是他的诗歌。那些出语自然含蓄,而又热烈的情歌。这些情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300多年不衰,至今为藏族人民传唱。

  再说仓央嘉措在青海之滨逃脱后,径自来到了五台山。据当地老百姓说,仓央嘉措初来时,就住在观音洞背后的一个天然大石洞(此洞在1956年因山岩崩裂而毁),后来才移住在悬崖之上的观音洞。且说仓央嘉措经此一难,彻底收敛了他的奇思异想,整日在观音洞中苦修金刚法门,老老实实静坐了6年。由于他从西藏而来不习惯找食山中之物,只取泉露充腹,不久便骨瘦如柴。其时,杨柏峪村有一位姑娘慧琴,在山中采药时发现了他,便每天将饭食送至洞中。

编辑:admin

64.8K
相关阅读